发现理性之美(说明文如何教)

发现理性之美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金焱淼

文本解读具有多元性,针对以往的“标准答案”、“答案唯一”,我们强调文学作品意义的模糊性、混沌性、多重性。而且,随着阅读者自身的背景、经验、能力、特质等,文本意义会有变化和发展,文本解读意义是多元,也是无穷尽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针对说理文,而我们并不能找到这类“非文学作品”的合理的解读抓手,都只能从文本内容、形式等等视角去分析,而如果从内涵、作者、背景、人文等等视角去展现,似乎都不太合适。

那么,说理文在解读时,有没有一定的角度与思路呢?

相对于其它的以人文思想取胜的文本,说理文基本无法给人以情感上的震撼、人文上的熏陶(哲理的吸纳我们不把它列在此列)。但说理文有说理文的“美”,那就是它的“理性之美”:内在逻辑的严谨、修辞学的魅力(这里的修辞学指的是最本意的,而非比喻拟人等)等等。解读说理文时,如果能揭示文本内在的机理,一步一步发现理性之美,在这样的过程里,文本解读本身就成了一段发现理性美的历程,解读的过程与文本的特性合二为一,相辅相成,相互融通。

以说理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文本解读如下:

一段充满理性之美的旅程

——解读《滴水穿石的启示》

坐落在安徽广德县境内的太极洞,素有“东南第一洞”的美誉。但是,今天,这一篇文章,不是来描述这个享有盛誉的溶洞的,而是借着洞内的一块奇石,展开了一次思辨之旅。

让我随着课文的五个自然段,开始这一段充满理性之美的旅程。

引言——具象且引人入胜

奇石——状如卧兔;小洞——光滑圆润。八个字,简洁而又明了地点出了下文“奇观”二字。疑问自然而生:如此奇观,因何而成?作者自问又自答: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终于……。回答的话中,出现了“接连不断”、“同一个地方”、“几万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等词。前三个词,指向的是水滴的实际行为,而后两个词,是作者的人为提炼和概括。此时,也许我们还不能理解,作者扣住“接连不断”“同一个地方”“几万年”等词是什么用意,但是,此时,作者已经埋下伏笔。

奇石,可见可摸可感;奇观,惊叹之余,疑虑顿生。因其是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引出自己阐释论说的话题,显得很有讨论的价值;又因其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又有足够的吸引力。

说明——旗帜鲜明但先入为主

承接奇观,作者请出了奇观的缔造者——水滴。一个“微不足道”,先把水滴的劣势推出,而“把石块滴穿”这个结果,又与这样的劣势,显得极不相称。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才使得这样的劣势和这样的结果之间,能够联系起来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两个四字词语的连用,一方面,在第二自然段这两个较长句子的行文之间,一下就跳将出来,进入读者的眼帘,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另一方面,也紧扣住上文所说到的“接连不断”“同一个地方”“几万年”等词,鲜明地亮出了水滴成功的秘诀。

这还不够,作者又用一个反问的句式,强化了这种效果: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在这里,这个反问句既鲜明地让我们看到,作者对水滴的赞赏肯定——实则也是作者作此文的论说观点——又进一步将文章的阐述由对物的论说,推进到对人对事的论说。

不过,我读到此处,对作者这样的强势推进有些不以为然。

首先,文章第一自然段,水滴的引出只是文章的引言,没有经过足够力量、足够充分的证明,那就还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还不足以成为读者们的共同认识。但是,作者马上就以一个反问,将此结论变成了“我们”。这样一种将“我”的观点,泛化为“我们”,稍显急进了。反而不利于读者们对观点的接受。

其次,文章的阅读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没有很强的辨思能力,如果,仅仅只是为了使孩子们接受这样一个“滴水穿石”的观点,那么,作者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仅仅只是想让孩子们通过这样一个文本,被动地接受、被灌输这样一个观点吗?不是的,我们还应该由这样的文章,传递给孩子们一种说理的逻辑性。所以,不必让孩子们先入为主,而是应该逐步推进,顺势而导。

证明——举例充分而情理并举

至此,行文进入到了证明部分。

作者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共举了三个人的事例,再加一个雨水的反例进行对比论证。

先来看看三个人的事例和水滴进行相关的比较:

人物(事物)实际行为  归纳原因(提炼共同点)

水滴接连不断、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万年……滴水穿石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李时珍从小立志、翻山越岭、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爱迪生自谋生计、迷恋、毕生孜孜以求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齐白石数十年、始终没有停止、每天作画三幅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者选择的三个例子,是和水滴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这三个例子,能够非常充分地证明水滴所具有的精神,是成功的保证。

得以充分证明,还靠着例子选择时候的独具匠心:时代:古今皆有;国籍:中外兼顾;职业:医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最重要的是,这些事例都是真实的,都是为人所熟知的。读着这些事例,眼前会浮现出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故事画面等,这些虽未经作者的笔写出,但却会产生同步的力量。所以,为了论说文风格的需要,作者陈述三个人的事例的时候,并没有铺陈开来,而是尽可能地概要而明白,直指三个人精神的核心。但是,从中,我们还是可以读到撼人心魄的力量,是文字带来的,更是人物的人格魅力、精神魅力的感染。

有一些奇怪的是,这一段文字很长,有三个人的事例,但是作者却没有分段,他不怕段落的超长而影响读者的阅读愉悦吗?

但是,如果你也随着作者的笔调细细读过,就会发现,这样的构段,对于本文的论说风格,很是有益。一个例子刚说完,紧接着是第二个例子,一个人物刚说完,又来另一个人物,仿佛这些例子早已在嘴边,不假思索,一一历数,不吐不快。于是作者如数家珍、一气呵成,如此连贯,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造成这种感觉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正是为了增强论说的气势和感染力。三个事例举完,作者说:你看……犹如激扬过后的一个小小的收束,你看,是不是这样呢!你看,就是这样的吧!结论在三个高扬的论证之后,水到渠成了。而且,此时的“滴水穿石”、“滴穿”、“顽石”都已经加上了引号,因为,此时,滴水穿石,已由具象过渡到了抽象,已由自然景象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再说说雨水这个反例的效果。简洁的话语,把读者心中最后可能藏有的疑虑一并解答了。“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成功贵在“专”“恒”,而失败,也在“不专”“不恒”。三正一反,犹如左手持矛,右手执盾,进可攻,防可守,在论说文里,威力强大啊!

结尾——点题明旨又收束有力

确实是一个豹尾,干净利落,不失时机地点明题目——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两对反义词——目标专一和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和半途而废,明明白白地托出文章主旨,作者的论说观点,还不忘给读者以美好的憧憬——实现美好的理想。

如果不苛求的话,从引言——说明——证明——反驳——结论,这五个论说文的基本成分来讲,本文不失为一个好的论说文的例文,能够给孩子们创造一段充满理性之美的旅程。

两点文外的遐思:

1、            滴水穿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恐怕不仅仅是“专”“恒”的问题了,“心守一处,滴水穿石”,更多的,是心的宁静,才能守得一个漂亮的坚持。

2、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晋朝有个文学家左思,在幼时曾专攻书法,但无所成,后又致力于弹琴,成绩依然平平。他的父亲就对他失去了信心,对朋友说左思的智力和才能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听了这话,受到极大的触动,从此发奋苦读,立志在文学上做出一番成就。经过十年,终于写成了使“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执拗的我在想:如果当初对于书法、弹琴,左思也辛勤付出了“专”与“恒”,那么,那篇“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又到哪里去寻找呢?

也许,这已经不是这篇文章要讲的话题了。

在呈现的文本解读中,对课文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心观点、引用事例)、文体特点、写作结构、脉络以及文本语言特点等都有所涉及。但更遵循说理文的内在特质,试图探寻说理文的理性美。文本中,作者用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论证来证明他的观点,逻辑严密,论证充分,充满了不同于叙事文本的理性魅力,而这份文本的解读正是一步一步发现这种魅力的过程,引言——说明——证明——结论,解读本身也成了一段发现美的历程,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初步构建了文本框架,从现象到事例,再到最后的启示,对整篇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把握。

除此以外,说理文的解读视角也可以更丰富和多样,比如单元切入,把一篇课文纳入到整个单元中去剖析,可以从单元整体要求切入去把握文本:

思考: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表达什么意思?每篇文章是怎样表达的?

看了一遍整个单元的课文,我觉得这个单元主要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追求目标、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终有所成。”

课 文怎 样 表 达?

《19、天火之谜》主要借助“风筝实验”的故事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将人物的精神凸显出来。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主要以曲折的情节、翔实的数字表达出人物的精神。

《21、诺贝尔》主要以铺展开的过程(过程性描述)及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精神。

《22、滴水穿石的启示》主要以举例的方法(正面例子4个、反面例子1个)归纳出人生启示。

《练习6、浪花和礁石》主要以人物对话和前后对比含蓄地揭示出锲而不舍的精神。

还可以扣住说理文中用以证明的例子进行印证性解读,或印证或质疑:

课文第四句话:

读至此,我不禁产生疑问:我亲自去过几个洞,浙江的、安徽的、江西的……洞中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那是因为山中的水含有很多矿物质,易沉积成石钟乳、石笋。叶圣陶先生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所记便是如此。唯独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这一处“滴水”千万年滴落不曾留下石钟乳(“从岩缝中滴落下来”)也没有形成石笋,反而将石头滴穿。这里的水想必与我所知的洞中富含矿物质的“硬水”是大不一样的。这倒值得研究。

另一个质疑:有一次去浙江南洵古镇,参观了几处明清时期的老宅,也留意到檐下的砖石被“檐水”滴成凹陷状,这样的凹陷最大不过1元硬币大小。但插图上的洞参照旁边(状似)自来水管做成的护栏(一般直径有1寸),可以判定这个洞的直径约在10厘米左右,那应该是碗口大小了。且不说这么大的洞是如何被“滴水”滴成这样的,就是水滴在这么大的“碗”里,当水盈满碗口大的洞时,后续滴入洞中的水对周围石壁的冲击力从水面扩至四周已经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结论应该可以从物理力学上得到求证。存在这些疑惑,那么这样的插图似乎不能再和文字相配了。

作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基础、前提,对文本准确、深入的把握,是第一位的,而教学的形式永远是第二位的。说理文的解读同样遵循一般文本解读的原则,能否用对生命的理解,用个性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全身心投入,以自己的情感、智慧、知识、经验、底蕴等去体验、丰富、剖析、阐释文本,求得和文本融会贯通的境界,实在是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潜心修炼的一项本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0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34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89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7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6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9评论 3 4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22评论 2 32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7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3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7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