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600字,预计阅读7分钟
/ 01 /
包容比责备更催人向上
在现代管理方面,也发展出“聚焦式答案”的管理方法,就是调动所有力量为目标而不断努力,而不是用太多时间来分析问题。
我们不去就问题的原因刨根问底,因为这样做通常的结果就是,你在寻找要责备的人,而不是让问题得到解决。
公司里没有找问题原因的必要,在清官也难断的家务事里,就更没有必要了。事实上,遇见问题必须要找原因的,除了医生,我目前还想不到有其他人。
我做错了,但我们的婚姻却对了。
这便是婚姻的奇妙之处:当我试图改变对方时,往往无功而返;而当我放弃改变、选择理解和尊重对方时,改变才会真正发生。
/ 02 /
什么决定家庭位置?
哈爸爱我,是因为他是我的丈夫,绝不是因为当初我挣了多少钱;我尊重哈爸,是因为我是他的妻子,也绝不是因为他现在挣了多少钱,仅此而已。
如果经济收入可以决定你的家庭格局和话语权,而不是你在婚姻里的身份本身,那么很多东西都可以决定丈夫或妻子在婚姻中的地位,比如原生家庭的殷实程度,比如谁做了更多家务,比如结婚时谁家出的钱多,比如买房子时谁出手更大方……
婚姻里最大的错误,就是决定彼此位置的,不是我们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身份,而是其他。
/ 03 /
因小失大
当丈夫因衣服不分类就扔进洗衣机,而让我的裙子染上了颜色,我在乎的是这条裙子,还是我们的关系?
当丈夫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台在我看来毫无价值的电子产品,我看重的是这笔被浪费掉的钱,还是我们的关系……
也许,夫妻间的很多争吵,只是因为:
我们在情急之下忘了,眼前的这个人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也忘了,每一次自己或者对方的错误,都是我们滋养彼此关系的机会。
/ 04 /
给孩子的爱
给孩子一个没有裂纹的亲情世界,竟是如此美好。
惯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应该那样”,也许是给了孩子最难受的爱。
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我需要和孩子彼此磨合,用我和孩子都能接受的方式,用最美好的过程,来为他建立最恰当的边界—既充分地保护他,也最大地激发他。
当然,给孩子“体现爱的规矩,和带有规矩的爱”,是极不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太考验我们的智慧和耐心。
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地点、最和蔼的态度、最美好的语言、最生动的叙述—也不一定能成功。也就是说,我无时无刻不在操练自己的大脑。
我面对这个三岁小孩,却需要启动我全部的宽容、忍耐、仁慈、良善,以及高频率的自省反思—也不一定让事情顺利。也就是说,我无时无刻不在操练自己的内心。
常常看到妈妈夸爸爸的孩子,最知道爱的样子。
每天上班,小哈都会跟我亲亲,然后和哼妈一起祝我“工作愉快”。
有人问小哈:“你爸爸每天去干吗?”“我爸爸去工作。”“你爸爸的工作是干什么?”“是上班啊!”“为什么要上班呢?”“因为很多人需要我爸爸,我们也需要爸爸赚钱养家。”
在小哈心里,我是一个被很多人需要的“很厉害”的爸爸,这是哼妈在他心里种下的“好爸爸”的种子。小哈常说:“爸爸是我的游乐场!爸爸负责玩,妈妈负责爱!”
无条件的爱
孩子并不是我的“成绩单”,我不会狂妄地认为,我可以把控另一个独立的生命。
我会尽自己为人母亲的本分,但结果绝不在我的手上。这不是推诿,而是谦卑,也为释放—凡事尽心尽力,将结果交给上帝。
妈妈爱你
你好好吃饭,妈妈爱你
你不好好吃饭,妈妈也爱你
你端着水杯,妈妈爱你
你打翻了水杯,妈妈也爱你
你把垃圾丢进垃圾桶,妈妈爱你
你把垃圾丢到地上,妈妈也爱你
你安静,妈妈爱你
只是无论孩子的品格习惯上有多大的瑕疵,我都会自觉自主地买单,而不殃及他人,也不祸及自己。
此外,就是眼前这个在0~3岁被母爱充分喂养的孩子,他相对充足的安全感、健康的内心和丰盈的生命……才是这个账单“收入”栏里最醒目的内容。
和孩子一起成长
几乎所有人在童年时都受过伤,如果没有治愈,这些创伤就会阻止我们以真正希望的方式养育孩子。
如果童年时期你在某个方面受过创伤,你一定会发现在教育孩子时,在这方面感到痛苦,从而给孩子造成创伤……
孩子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他们可以告诉我们创伤的位置,让我们回想起昔日的恐惧和愤怒。
我之所以要一再咀嚼这个故事,是为提醒自己,当孩子打翻牛奶,当孩子弄脏墙面,或者在每一个火上浇油的时刻,他或许错了,
但对父母的真正考验却是—我能不能让这件事转变为“正确”?
忍不住冲孩子发火?
如果,我只是用怒气来对待他的错误,我又对在了哪里?如果,我只是用惩罚来制止他的再犯,我的智慧又做何用?
所以,我提醒自己,作为一位妈妈,在孩子的每一个“当下”,都不要肆意妄为,如果不时刻警醒,拉紧勒口,而让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疆场为所欲为,那么,我们到底是在用什么样的营养滋养孩子的生命?用怎样的身教传递给孩子榜样?
很多父母发现:只有当我们冲孩子摆脸色、发脾气、大声吼叫时,他们才会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这个是屡试不爽的。
没有父母一开始就喜欢冲孩子发脾气—最初,我们总是充满爱意、和颜悦色,孩子根本不听;然后,我们想出更多的办法,孩子还是不听;最后,我们使出撒手锏—吼他。哈!这回孩子终于听了。
于是,我们开始慢慢形成习惯,想要让孩子听话,就得使用撒手锏。
其实,父母对孩子发脾气、摆脸色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孩子还小,他们很爱我们。也就是说,孩子是因为不敢得罪父母,或者想让父母高兴,才会马上听我们的。
我就是在我妈妈的脸色下成长起来的。
我小时候确实不够体贴妈妈,妈妈要我做什么事,我一般不愿意马上去做。妈妈很忙,要带三个孩子,要做各种家务,好像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跟我们“和善而坚定”。
反正到了后来,如果妈妈要我做什么事,我没有第一时间答应,妈妈的脸色立马就会晴转多云,于是我就只好很害怕、很不情愿地去做。
我认为,这种有效就是我们明知不好而为之的根本原因。
但正如《正面管教》一书所说,这种有效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这种有效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孩子之所以听我们的,不是因为他们觉得那件事是对的,也不是因为他们认为那件事是他的责任,而只是因为不想得罪我们,或者想讨好我们。一直等到孩子大了,我们就会说:“孩子翅膀硬了,不会再听我们的了。”
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不怕得罪我们,更不想讨好我们了。
更重要的是,孩子会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他们对什么事情才是对的,什么事情才是他应该负责的没有任何判断,也没有任何主动执行的经历。
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虽然短期有效,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戒了吧,就像戒烟一样,把对孩子的大吼大叫给戒了吧!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心尽力承担起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至于孩子的未来如何,都不在我们手里。若能如此,我们就能问心无愧地做一个不吼不叫、从容淡定的父母了。
今天的读书分享《好婚姻,就是一次又一次爱上对方》,就分享到这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