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今天要阅读的部分是第五篇《调整生活形态的两件事》的开篇P209-225
今天我按照自己的阅读理解重点,以五个部分的主题内容来进行分享:
第一部分 寻找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
从一个6岁孩子读经的案例故事开始分析,孩子在家长的要求面每天毒经10-15分钟,但是孩子难以坚持,讲条件,家长焦虑如何能让他自己自律的培养学习习惯,自律学习是家长的目标,但是孩子有压力所以不想学;
这个现象我想是困扰大部分家长的难题,家长想孩子坚持学习的,也是家长认为重要的学习,但是通常对孩子来说是不喜欢抗拒的,更多的时候是家长在坚持,采用各种形式去鼓励孩子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孩子和家长对抗的故事……
书中李辛老师的回复说:这类问题他会去分析,首先看孩子有厌学的情况,如果是,就找到原因去消除,第二种情况是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立足点。对于六岁孩子的学习过程来说,有2中可能性,第一种是我们给孩子定了标准,有个目的,虽然孩子不适应但是可能坚持一下孩子就会慢慢接受,第二种情况就会反弹完全抗拒;
同时,李辛老师说:这类情况也取决于每个孩子天生的精神结构和意志力,也取决于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模式、行为模式等等,会在遇到的一系列事件中发展成不同的反应模式,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
从孩子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正在开始建立之后的学习模式、行为模式,都需要小心,不要因为我们成年人的期望产生过大压力,使得孩子习惯运用这个模式去应对日后发生的任何有压力的事件;
更好的方式可以以玩的形式,引导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乐趣,家长不能有太明确的目标,对于孩子来说,重点不是学习的这个东西,而是在学习的这15分钟内是和谁以什么方式,好玩不好玩等等;
如果孩子不愿意学习,反感抗拒,从长远来说李辛老师建议可以先把目标降低一些,然让他先跟着走,再慢慢摸索一个能让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方式;
所以,没有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只有孩子不喜欢的学习方式;
第二部分 内心匮乏导致的上瘾
这也是目前这个社会阶段大量出现的社会现象,案例是面临孩子电脑手机上瘾的问题怎么办?玩电脑和ipad都会作为条件,而且孩子很入迷,整个人和精神都被吸引过去了;
李辛老师说:这个成年人网瘾或者其他瘾的根源一样,是因为生命力没有找到合适的链接和投射点。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得到的关注不够,从父母、环境那里得到的能量不够,没有和家人、老师、同学形成深入内心的联结;
怎么样让孩子戒除网瘾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的精神饱满度,这是父母能给与孩子最好的能量。
李辛老师举例说明成年人存在的比如手机工作到没电,没办法连听东西看东西会很烦躁,这种现代人常见的惯性透支行为,如果我们以这样的状态和孩子在一起,身体虽然在,心不在,神气没有照耀孩子;
由于这些原因,现在的孩子物质层面营养很充足,但是精神这个部分非常匮乏,因为孩子是心灵主导的,成年人可以忍受或习惯别人和我谈笑风生却心不在我这里,但是孩子不行,她的内心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就可能会出现内心的匮乏感,而这种匮乏感会表现在各种方面,例如体质不良容易感冒,怕黑,不愿意离开妈妈,非常依赖等等;
所以大人和孩子相处时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能量是否够?没有能量就要补充;
李辛老师也建议孩子放学后让孩子先到楼下玩泥巴,多去自然的环境走走,把这种行为建立为一种习惯,习惯后是一种链接,去远离让我们能量漏掉的人、环境和事;
我看着放学先玩的方式,觉得对很多家长包括我就是一个挑战,让孩子先玩再学,不过确实可以试试让孩子先放松的一种方式,充满能量再学习;
这里李辛老师重点也写了4种如果觉得能量不足去充电的方向:1、和大自然呆在一起,身心都在,思想放慢;2、谨慎选择和你在一起的人,因为你们能相互交流影响;3、可以和能唤醒我们人类神性的东西连接,比如教堂、寺庙,这也是疲惫的人回到原点和获得能量的外在方式;4、内在的方法:学习传统文化,比如静坐、站桩、书法、古琴、儒释道等;
第三部分 疾病在所有层次同步显现,中医身心一元论
1、“病”是我们生活的总体质量的呈现,西医从物质层面入手,如果疾病是以能量层面为主,则选择从中医入手,如果疾病的启动点还与精神事件有关,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入手;任何一个疾病都会在物质、能量、精神所有的层面同步显现;
虽然人生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碰到的大部分病,其实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从医生的角度出发会把病分成两种:可以不治自愈的,还有不及时处理出问题的,但是一般来说,至少一半多的病人都属于不治自愈型;
2、中医是心身一元论,认为心身是一体的,但是我们大部分人所受的教育是心身二元论,心和身是分开独立的,这个挺有意思;
第四部分 神质有定、散、清、浊
在中医来看,“心”“身”是生命的两个表现层面,一内一外两个舞台,舞台背后的东西主要有2个因素:能量(中医的“气”)、神(和平时所说的“精神”类似);
当人的能量比较低的时候,精神和身体运作的流畅度都会下降,会出现各种层面的问题,比如健康、情绪的问题。在培养孩子学习方面就会出现儿童教育问题,但是这不属于教育范畴;
从小孩子的精神状态来说,分为“定”的状态和“散”的状态,小孩生病或者其他生理、心理等的问题,其实要从起始站点发现问题,大家需要明白这个情况,遇到问题,不要出现点对点的思路,也不要被某一位医生或者专家的点对点的思维限制或误导;
我们对自己都有某种程度的觉察,除了神的“定”和“散”,我们也要留意我们的精神是处于相对“清”还是“浊”的状态;
如何改变神质的定和散呢?
散可以理解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李辛老师说可以改变,可以从先“聚”开始,这个涉及教育的问题,李辛老师特别针对未成年人提出了建议: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如果还没有条件直接训练精神上的“定”,比如静坐,在生活中练习觉察等方法,最简单的训练“定”的方法还是身体的运动,运动非常重要,很小的孩子不用剧烈运动,10几岁的孩子可以稍微强烈一些,从小让孩子专注的玩和做好手头的小事,也是很好的训练“定”的方法,比如搭积木、洗碗、剥豆子……
同时,去体会孩子的“定”和“散”首先还是要先体会自己,然后再体会孩子,当我们的心是散的,那么思维也必然是散的,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体会自己和周遭,让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原点和对这个世界比较不偏颇的感知;在和孩子相处时,对于社会给与的我们的意识不要作为固化的标准,不要以自己的意识为中心;
第五部分 调整生活形态的两件事情
生活形态的调整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做两件事情:
一个是“收摄身心”。
如果一个人已经很久不能睡好觉、处于焦躁的状态,那么喝酒、熬夜等必须避免,电脑手机尽量少用,前文提到的运动、去自然环境都是必须要养成的习惯,什么会给能量减分和加分要清楚;
散的人举起来可以做专门的训练,比较规律的专注的运动,尤其是慢速的运动,比如太极、易筋经、八部金刚、瑜伽,训练的时候可以收摄身心
李辛老师有提到长时间的静心散步也是个好的训练,每次散步慢走1个小时,慢慢走,走到身躯和四肢末梢温暖、手指鼓胀才算到位,也不要看手机、听音乐聊天等;
清而不定的人容易散,必须要运动和肌肉训练。物质层面的肌肉强健一些,精神上的稳定性就会同步增强。因为身心是一体的,中国人讲究“增强体魄”,体就是物质层面的东西,魄就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另一个是“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当我们有所觉察的时候,自然就会知道自己是定还是散,是清还是浊,随时都可以调整,随时都可以改变,就不会偏得太远;
浊是什么状态?
有的孩子和承认的思维、眼光都是昏昏的迷迷糊糊的,身体里面堆 了很多杂质,情感、思想也有很多杂质。
怎么办?
可以让食物清一点,所处的环境清一点,所接触的信息清一点,所交往的朋友清一点,其实总体来说就是做减法,化繁为简,去贴近让你变清的人和事;
以上是今天的领读内容,再总结回归一下4点:
1、对于孩子的某一项任务的学习来说,学习是否能坚持和长久,取决于每个孩子天生的精神结构和意志力,也取决于我们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模式、行为模式等等,不能因为家长的期望过大,导致孩子以后用同样的模式去面对以后的压力事件;
尝试找到让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没有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只有孩子不喜欢的学习方式;
2、内心匮乏导致的上瘾其实是能量的匮乏、精神层面的匮乏和未获得满足,而与孩子在一起的父母的精神饱满度很重要,这是父母能给与孩子最好的能量,如果作为父母的能量不够,可以按照老师说的4个方向去补充能量;
3、孩子的精神状态来说,分为“定”的状态和“散”的状态,小孩生病或者其他生理、心理等的问题,其实要从起始站点发现问题,大家需要明白这个情况,遇到问题,不要出现点对点的思路,也不要被某一位医生或者专家的点对点的思维限制或误导;
4、改变生活形态的2个方式:一是收摄身心,一个自我觉察,收摄身心可以通过聚的方式来进行,慢速的运动,肌肉的训练等,强健体魄;自我觉察自己的清与浊,定与散,随时做出调整,随时可以改变;总体来说,给自己的生活做减法,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