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522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彼得·布朗、亨利·罗迪格三世、马克·麦克丹尼尔所著的《认知天性》第五章《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第五节|《实践和测验才能暴露学习漏洞》
最重要的是经常使用测验与检索来验证,什么是你真正知道的,以及什么是你以为自己知道的。
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低权重的小测验,有助于教师验证学生是不是真像表现出来的那样学到了东西,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发现需要额外留意的内容。
不要因为做对了几道题目,就把某些内容从测验中删掉,如果这些内容确实重要,那么他们就需要练习、再练习(核心重要内容需多次练习,直到建立心智模型)。此外不要相信集中练习产生的临时收效。加长测验间隔,运用多样化练习(效果会更好)。
身为一名学习者,你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练习技巧来测验自己的掌握情况,可以是回答抽认卡,也可以使用自己的话解释重要概念,同伴教学法也不错。
同伴教学法是埃里克·马阻尔开发出来的学习模式,结合了前面提到过的许多原则。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要先预习课上会涉及的资料。在上课时教师要在授课内容中插入快速测验,给学生提一个概念性的问题,让他们花上一两分钟思考一下,之后让他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试着一同找出正确答案。
马祖尔的实验会让学生接触授课资料中的基本概念,可以发现学生在达成一致意见时遇到的问题,而且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让他们能解释自己的想法,收到反馈,并对照他人评估自己的学习水平。同样,这个过程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考察标准,让他们知道学生吸收学习资料效果的好坏,以及在哪些领域需要下更多力气,哪些领域不需要。如果学生在一开始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马祖尔会试着让他们结成对子,这样学生就能了解到其他人的观点,并试着说服彼此,看谁才是正确的。
在判断自己学到了什么的时候,要留意判断的线索依据。更好的做法是打造一个心智模型,让其中的资料整合文章中的各种理论,把它们和你的已知联系起来,使你能够作出推论。如要想知道自己对一篇文章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一个不错的判断线索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因为解释文章需要你从记忆中回忆要点,把它们组织成自己的语言,并解释为何这些才是要点——它们和大的主题是什么关系。
教师应当给出纠正性反馈,而学生则要争取这样的反馈。心理学家大卫·邓宁认为,认识自己要通过他人来进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很多领域,同伴评估可以是就某个人的表现给出反馈,还可以作为一种外部考量。
在很多领域中,和更有经验的同伴工作可以校准一个人的判断和学习:航班上安排了机长和机副,警察出警是新老搭配,住院医师配合主治医师。学徒模式的历史非常悠久,新手要从经验丰富的实践者那里学习记忆是一个传统。
在其他时候,专场互补的人会组成团队。如医生和医疗设备制造商的产品代表合作给患者置入起搏器或神经刺激器。
模拟真实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需求与变化,这种培训有助于学习者和培训者评估熟练程度,并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需要加强理解、提高能力的领域。
模拟练习的目的并不完全是要培训技能,而是有条理的思考与合适的应对——留神声音和视觉线索,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明确怎样才是适当使用致命武力,并在事后合理解释你在紧急情况下的举动。
模拟训练应该遵循“把训练当成比赛”的基本原则,因为等到比赛的时候你还要按训练打就糟了。
想要校准自己对已知和未知的感觉,有时候最管用的反馈是你在实地操作时犯下的错误,前提是你能从这种失误中幸存下来,而且能够接受其中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