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激励的需求假设误区1:先有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抓一手,是对人的需求假设存在问题。
说明你的认知有问题,所以你才会抓一手,要么抓物质激励,要么抓精神激励,这是我们在企业中经常看到的两类人。
过去我们讲这个是金字塔的等级结构。
比如说这个人的需求,如马斯洛的需求结构理论就认为呢,人对生理和物质的需求是低层次的,人的精神需求是高层次的。
但是我们认为呢,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其实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他始终是平等、并行的,也是混沌的。
我们见过一些新闻,哪怕一些拾荒者,他没有多少钱,但是遇到洪水,遇到灾难他要捐献自己的钱,这当然是一种大爱。
其实也满足了自己的一种精神需求,也就是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它是混在一起的,不是说先有物质需求再有精神需求。
这是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一定要注意的现象,因为马斯洛的这个需求理论是很著名的理论,但是他把人的需求分成层次感是有问题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没有高下之分。
不存在先满足生理需求, 就是物质利益,再满足精神,不存在。
无论你学识有多高,你地位有多高,你既有物质需求也有这个精神需求,他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混杂的。
物质财富越丰富的人,品德不一定高尚,精神追求层次不一定高,这个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
人如果一味的追求自我实现,就会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现在更加强调的是以利他之心利己。
02
激励的需求假设误区2:物质激励代表一切?
要同时满足人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是我们做人力资源管理要非常了解的一点,那物质激励就够了吗?
有些老板就觉得赚了很多钱以后,他们就突然发现自己这个企业的文化缺失,他发现几千几万人的组织跟着他们,缺乏了共同的想象力。
我们见过有些企业家就开始带着员工背诵哲学的阳明语录,背诵老子的箴言号召员工进行这个精进奋发,无欲则刚。
他很少分享这个物质激励的结果,我们经常见到企业家这样,他自己都没意识到,在员工看来呢那老板就在PUA。
这些企业家呢很少对员工进行这个制度上的,对物质进行激励的安排,老板的这个欲望也缺乏相应的节制,他就不能期望员工个体与群体,能持续的精神奋发。
03
激励的需求假设误区3:权力,荣誉激励就够了么?
那除了我们要有物质激励以外,我们说有权力激励和荣誉激励也就够了吗?
也不是这样,曾经有人呢,就把分好权、分好钱、分好名,我们经常也倡导物质激励的三分的观点,归纳成为华为成功的原因,并且自鸣得意找这个华为的任正非,告诉他说我找到了分钱分名分利是华为成功的原因。
任正非看后觉得不以为然,后来就有人告诉这个人说,卓越的企业无不有自己的精神构造,无论是谷歌、微软、苹果,他都有自己的超越物质追求的宏大使命。
美国的许多伟大企业的创始人呢,他也是清教徒,也就是有信仰的人,这些企业家是有灵魂的。
有灵魂的组织才可能长久,才有长久的动力,中国的企业家要想让自己的企业和西方的企业公司比肩,就必须给企业注入灵魂。
也就是说只有钱是不行的,卓越的组织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什么呢?
它的领袖是使命主义者,而有使命的高管团队是由一群富有使命感的个体组成的,组织从上到下的各级人群中,也都活跃着一批有着使命精神感的主管、普通员工。
这样的使命氛围,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的自我能量,更加是源于组织的牵引和激发,因为进入社会以后,相当多的人变成了物质主义者、权利主义者和精致的现实利己主义者。
时间越久,他们身上的使命、理想的色彩就越来越淡了,所以说组织要激发他们这种使命感。
每个人其实都有使命感,都有曾经的梦想。华为有一个现象就是什么,在全球大企业中是非常罕见的,他们大概有2,000多人,从华为一开始建立,1987年到现在,走过了30多年。
这30多年他们都跟华为在一起,和任正非绑在了一起,那你说他只是习惯吗?只是这个物质利益吗?
华为对不同层级的员工要求是:
高级干部要有什么呢,使命感;
中层干部呢要有危机感;
基层干部要有饥饿感。
这并不是说,基层干部就不要有使命感,基层干部、基层的员工也可以有使命感,我们叫做有趣灵魂万里挑一,伟大的灵魂也是万里挑一。
有使命感的人确实不多,但是当你把这些使命感的人聚拢在一起,他的力量就很大。
所以我们讲权力、荣誉激励要有,物质激励也要有,所以我们讲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04
激励的需求假设误区4:知识分子需要物质激励么?
那我们讲知识分子同样需要物质激励,形而下的物质激励是基础,形而上的使命感是旗帜。
我们要高举旗帜,脚踏实地,脚踏物质激励,高举精神激励的旗帜,这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做的地方。
05
激励的需求假设误区5:90后,00后年轻人需要物质激励么?
我们90后、00后的年轻人同样需要物质激励。
华为在十多年前,有高管曾经怀疑80后,当时可能觉得80后,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90后 、00后一样,认为是垮掉的一代。
曾经华为的高管怀疑80后一代人是否真正认同华为的奋斗者文化,是否还能这么加班加点,认为这样对华为的未来会构成巨大的挑战。
因为以后的员工都不奋斗了,怎么办呢?
任正非知道以后的回答是什么,他说四个字回答:杞人忧天
原话是大概是这样说的:难道80后就不吃饭了吗?
十多年过去了,80后甚至90后都已经成长成华为组织体系各方面的顶梁柱了,事实证明任正非是对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不因为你而改变,不因为80 、90 、00后而改变,他们同样需要吃饭。
在华为被认为是磨豆腐,豆腐总是要磨的,这个一定要对他们有物质激励,最基本的工作是要做的。
所以说呢,对于80、90后,他们可能需求有所变化,尤其这两年我们就非常清楚经济发展可能受阻,这个80 、90后也控制消费了,他们也知道节约了,这个00后也知道节约了,这个在之前似乎不可想象。
所以说我们说,任何人包括知识分子,包括90后、00后年轻人都需要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基础,但是不能没有旗帜,没有精神激励。
80 、90后、00后他们只是更加偏重于某些精神激励,比如对自由,对组织氛围的激励需求更强,而不是说有根本的变化,说不需要物质激励了,不需要成长激励了,不需要精神激励了,这是不存在的。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
用物质文明促进精神文明,用精神文明保证物质文明的长期存在,这也是华为的理念。
作者:许OK(许惠文)
本文章内容为中天钧策及许OK(许惠文)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发请标注出处,仅供学习使用,商业用途,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