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读过人物这么多的短篇小说,感觉就像一锅乱炖,但是仔细读下来还是很佩服林徽因对各种类型的人细致、生动的描写。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那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挑夫的脚步把读者带入了一串看似毫无关联但又丰富的人物当中,就好像拉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张家老太太的七十大寿,新娘阿淑的无奈婚姻、车夫之间的矛盾、挑夫中暑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不仅展现了都市生活的琐碎与繁忙,也透露着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关怀。这种悲悯的情感贯穿整部小说,使得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华氏九十九度的气温不仅仅是炎热的天气,更是那个社会的狂热与混乱,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命运也充满了变数和波折。
我记得很清楚的人物有几个。第一个是新娘阿淑,那个向往自由和平等的女子,委身于包办婚姻的阴影,无奈地走向了自己并不期待的婚姻殿堂。“只要她点一次头,让一个陌生的,异姓的,异性的人坐在她家里,乃至于她旁边,吃一顿饭的手续,父亲和母亲这两三年——兴许已是五六年——来的难题便突然地,在他们是觉得极文明地解决了。”这句话一语道破阿淑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被父母道德绑架的无奈。
第二个是死去的挑夫李挑子,作者没有花太多的笔墨描述这个人的生平过往,就连“李挑子”这个称呼也只出现了一次——张秃子帮他找药的时候。我读到这里很感动,一个好心人为了帮邻居找药跑到了天黑才回家,可是等待他的结局却是:“如何去募捐点钱,收敛他朋友的尸体。”而这阵凄凉的感觉还没被消化,转身就是张家老太太过寿的热闹场面。残酷的生活经由这一幕强烈的对比跃然纸上。
第三个是卢二爷,他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透露出了在奢华外表下的空虚与寂寞。他不喜欢妻子的唠叨,嫌弃家里厨子做的饭,于是就约上朋友去馆子里吃。这种社交在当今年轻人中也颇为常见,所谓的“跟朋友吃饭”其实就是“不愿意回家”。
在这个九十九度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艰难地前行,有人在抗争,有人在沉沦,有人刚刚死去。在如今,我们或许不再面临小说中那样极端的困境,但其中所蕴含的关于命运、人性和生活的思考,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