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Day6/有效学习,从每日复盘分享开始
【2021.10•23/个人成长篇】《论语·为政》
【一】精读复学内容
原 句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原 句 译 文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改动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继承商朝,改动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即使百代,同样可以推测。”
原 句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原 句 译 文
孔子说:“祭奠别人的先人,这是谄媚;遇到符合道义的事却不敢做,这是懦夫的行为。”
【二】收获新知
一、虽百世可知也:中华文化为何能走到今天?
纵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绵延至今、仍具活力。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居然就已经做出了“虽百世可知也”的预测,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这不仅是孔子的自信,也应该是我们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文化自信。二、“谄媚”和“无勇”的共同病根:自私
有的人但凡路过一个寺庙都要进去拜一拜,这可能不是虔诚的体现,而是单纯地想求得“众神保佑”;有的人即使心里明白什么是道义,但是一遇到具体的事情就“怂了”。这两件事为什么要放在一句话里说呢?因为问题的根源都是“自私”。如果我们放下我执,不把自己的私利看得那么重要,就能更加平和、勇敢地行走于世间。
【三】新旧迭代/自我收获
一、虽百世,可知也。——我们要对自己中华文化的传承保持自信,当然不只是自信本身这件事情,而是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自信首先来源于我们对自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认真习得与传承。比如,我们要读《论语》、学《论语》、懂《论语》并且会运用《论语》帮助我们提升自己。
二、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无论“谄媚”还是“无勇”问题最终的根源都是“自私”。在我们人生路上,很多时候我们大部分人的烦恼来源其实也源于“自私”、“我执”,当我们学会主动放下“我执”,其实一切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比如我们工作中遇到很多挑战、挫折和困难时,当我们放下“我执”~我做不了或者我没做过这件事情,甚至都是因为外界/他人的何种影响导致我没做成这件事情等等,把工作挑战、挫折和困难本身当作一件事情去专注、尽力解决的时候,其实也就少出现或者不存在所谓的“谄媚”和“无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