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概说
书法,古往今来,先贤辈出。何为书法?众说风云,各执一词。均无法进行书法定义。如今,书法的表现和理论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有造型研究的书法者称为“造形艺术",有线条研究的称为“线条艺术”,还有研究物象的称为“抽象艺术",更有人认为表现人心情称为“表现艺术”。由于个人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各异。如果说要给书法一个经得住推敲的定义,就不能偏重于某个方面。书法的体现,在它的表现对象---汉字。它是体现在点画和结构的不同而随意变化。二是内容书写者审美情趣和思想。将其形态和组合得以体现。如果二者不能贯通,那么就无法谈及书法。书写和情感意象的汉字,组成了书法。所以说书法是书写出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
书法艺术的起源没有明确的记载。可书法学者们在“文字”研究中得到了许多的线索。因此书法艺术和汉字的历史一样悠久。 我们知道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文字作为艺术品的时尚,早就已经普遍体现书法艺术的显现。所以文字的起源也是书法艺术之源头。
书法,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内涵,博大而精深。从古至今通过发展、成熟和今天的辉煌。殷商时期的书法主要体现结体造形的变化。字体偏于象形,线条单纯,没有形式上的变化。如甲骨文、金文等。到了东汉以后,打破了原来的写法。线条有了新的表现手法。此时汉隶诞生、成熟,同时楷、行草也初定型。使书法艺术多样化。由此升华到高度、抽象的线条艺术境界。如张芝、钟繇及后来的二王父子等人。到了唐代,各书家力求在同种字体上,通过点画的变化表现风格面貌,形成个体。如颜、柳、欧、褚等。行草书也写得更自由,充分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书体呈现多样化。如百花园,争奇斗妍。
书法是通过书写汉字表现意象的艺术。从书写的汉字来看。在发展中有多种字体。正书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因它们写起来比较耗时,除了保存重要文献以外,平时的书写都比较潦草。通过史料书体表明,正、草并存。字体的范围除了以上五种之外,还有相应的草体;如隶书的草体为章草;楷书的草体为今草。据潦草的程度分为行书、行草、草书、狂草等。从书写情感上分析,任何一种书体都可以体现出不同风格和艺术境界。在传承中产生的诸多字体不难看出,书法艺术所包含的内容博大而精深。随时代的变迁和习惯演变,至今生生不息,书法传承在不同时期,将不同的审美输注其中。写出风格,不断推陈出新。同时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发展而不断变换。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给人愉悦;同时带给人精神的享受。沈伊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令人心畅神怡”。奇迹在于笔墨的玄妙,无色包揽两极的七彩;无声却有线条流动的高亢与低吟。
书法被称作线条艺术,他的造形有抽象的意义,在理论上还有形的特征。艺术的表现形式与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相通。书法创作和音乐节奏,旋律相呼应。字里行间,点画线条用笔顿挫水墨续断淋漓有韵。不乏于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与绘画的工具相通,在表现技法上同出一辙。黄宾虹曾说:“一幅绘画佳作,从局部看是为书法”。正因这个道理,画画又叫写画。由此书法对于画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与舞蹈的关系被认为是姊妹艺术。据说唐代书法大家张旭的草书之灵感,来自于公孙大娘舞剑。由此不难看出,两者相依相辅;有着某种内在的关系。
在中国艺术里,多多少少与书法都有些关系。在表现形式上成为艺术中的艺术。如果说汉字是书法的内因,那么,书法艺术就是受诗文的熏陶。使其上升到与之比肩的艺术文化高度。苏东坡有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问卷始通神”。书法意境的深浅,格调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修为。古往今来无没有学问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苏东坡《黄州寒食帖》等都是绝妙的美文书作。因此书法于诗文无异,是一种文化情感,理想的艺术表现,具有悠远的境界。可见文学对书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合以上,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绝非是偶然的存在。它除了汉字本身的形象因素和书写工具的特殊性以外,还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曲折历史演变。经过历代书法人的不渝探索和创造艺术的实践,接受绘画、音乐、舞蹈、诗文以及多民族文化的滋养与培育,凝聚了古今圣贤之理,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
书法是一种表达最高境界和情操的民族艺术。世人公认中国书法艺术是最高艺术。 2017年3月29日宏江于艺元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