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第29讲“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里,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情绪高涨致力于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他在书中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关于蠕虫的教材,他通过推荐学生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土壤的生活的有趣的书,培养学生的情绪状态。这样学生听课时就能将,之前阅读时在头脑中留下的思想寓意,新感知的教材相打通,学生不自觉的就开始注意。当不随意注意和有随意注意相结合时,学生就开始了思考,注意力也就自然集中了。
这让我想到了低年级的拼音教学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先谈拼音教学。
1.遇到的两难现象
一年级的教师在刚教拼时总会遇到一个两难问题:已经学过拼音的学生上课不愿听讲,而没有学过拼音的学生又跟不上。其实这也是幼小衔接的家长所遇到的困难,他们纠结于要不要让孩子学拼音,不学怕跟不上学了,又担心他们不听讲了。
2.解决方案
要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苏式认为就要保持一种高涨的状态。可提前做铺垫,但是不可完全相同。基于此,我认为,让孩子在学拼音前阅读拼音相关的有趣的书籍,例如韩兴娥的《拼音儿歌一百首》,让孩子在一首首儿歌中,对拼音有一个有趣的好玩的印象。在接下来进入一年级学拼音时,对拼音既不陌生,又保持着一种好奇的心情,在跟着老师学习时能获得一种成就感 ,这样的状态有助于思考。
再来谈阅读教学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以字词为主,本身课文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到了高年级,每篇阅读课文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思考,如果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产生一种贾宝玉初见林黛玉那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觉,并想着一探究竟,我认为阅读课文相关的书籍必不可少。
1.目前现状
高段课文内容,有些语句难懂,而难懂的这些语句又关系到理解全文中心。有些学生因难以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放弃思考,渐渐思考机制僵化。
2.解决方案
在课前阅读相关主题书籍,或者阅读相关书籍收集之后再来学习,用阅读书籍的方式,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
如学习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师可布置阅读书籍萧红的《呼兰河传》,了解萧红的一生,学生再来读课文时,就越能体会萧红童年的那份快乐,祖父对他的那份疼爱,那园子里任何自由的花花草草,其实也是萧红自由的心灵。
还有学完《落花生》去读这本书,看看作者之后的一生是如何?是否能一直记住父亲所说的“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阅读正确合适的书籍,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与书本的内容产生共鸣,也可以激发兴趣,主动思考。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跳进书海,带着学生遨游与知识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