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年龄特点,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要使儿童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具体要运用智育的一整套活动来创造这种状态,仅仅采用直观的手段是不够用的,还取决于其他许多因素—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学生见闻的广度等。
1.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思维施加的一种惊细而微妙的作用,如果教师要讲的东西十分无趣,那么儿童思维里就首先要有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要提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有了这些常识,无趣的知识就变成了有趣的教材。学生边听边思考,不仅是在听教材,而且是在思考自己脑海中的知识。
2.教师要培养学生拥有教师所需要的情绪状态,如智力振奋的状态。提前让学生阅读有关所要讲解的知识的书籍,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不单是在听讲,而是在感知胸教材,在思考某些事实和现象。
3.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应当结合起来,只有学生边听讲边思考时才会出现这种状况,应当让学生的思维里有一根“引火线”,阅读引起的注意力集中才是减轻脑力劳动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就要使学生阅读与课本相联系的有关的知识,而且越多越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的几倍,这样的阅读可以引起课堂上的智力振奋状态,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精力转移家庭作业上去,那么他就更没有时间去阅读,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然,直观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一节课仅仅依靠直观的教学手段,是难以一直吸引学生的,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适当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多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书籍,使学生一下课,就着急要找到这样的知识去阅读,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出现思想跑毛的现象。他读的书本越多,不理解的就越多,就会产生更多的疑问,更加促使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