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内隐态度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社会功能损伤是自闭症儿童典型的症状特征,社会交往缺陷亦是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缺
陷。在自闭症儿童的干预研究中,提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一直被作为干预的重要目标。母亲作为陪伴自闭症儿童干预训练的第一人,对自己孩子的内隐态度影响其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从而影响到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这一次研究从自闭症儿童母亲内隐态度出发,探讨母亲内隐态度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在临床上为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干预方法提供实证性证据。
二.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0对自闭症的儿童及其母亲进行追踪研究。
具体为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一:自闭症儿童母亲内隐态度的实验研究—―运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经过8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处理后,自闭症儿童母亲的内隐态度的前后差异。研究二:母亲内隐态度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影响的问卷研究——在研究一的基础上,运用《自闭症儿童治疗评定量表》(ATEC)对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维度进行前后测差异检验。研究三:母亲内隐态度对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采用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对个案进行近5个月的追踪研究,探究自闭症儿童母亲经过干预后与孩子互动的行为变化及自闭症儿童社会行为的变化,为内隐联想测验结果提供质性研究支持。
三.结果分析
通过个案观察研究表明,母亲对自闭症儿童的内隐态度通过与其交往的方式体现出来:
(1)认知方式:具有积极内隐态度的母亲能够更好地接纳和面对孩子的问题,并且能够很快地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和知道,提升自己对自闭症的正确认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并能积极开展家庭辅助训练。具有消极内隐态度的母亲拒绝接受孩子的问题(如表现为多次多地长时间不停地去为孩子诊断),缺乏对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对孩子的最佳康复训练时间有所耽误:(2)情感交融:具有积极内隐态度的母亲能够有良好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并在与孩子互动中保持开放的情感,以自己快乐的心态去影响孩子的情感发展。具有消极内隐态度的母亲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差,呈现出焦虑、抑郁、躯体化等心理问题,使孩子在与母亲交往的过程中认知到母亲的负性情绪,使孩子情绪爆发的情况次数增多。(3)行为倾向:具有积极内隐态度的母亲对孩子的行为更加柔和,对孩子行为的训练也更加有针对性,促进了孩子的行为发展;消极的内隐态度的母亲在日常中对与孩子互动的行为方式变得更为消极,如躲避、训斥、甚至打骂孩子,不仅没有让孩子习得正确的行为方式,还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受到影响。因此,上述的研究结果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吻合:母亲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是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2:母亲对孩子消极的内隐态度会在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交往中体现。
质性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干预之后,母亲更加重视自身对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如母亲改变对孩子的训练方式,在训练当中加入了更多的示范性动作演示,并通过让儿童模拟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交往模式,一遍一遍地在相同的情境下给予儿童重复刺激。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社交性维度,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言语沟通维度,如互动模式当中在妈妈的鼓励下和引导下,对别的小朋友说“Hi”,在观察研究中也发现,母亲对孩子语言沟通的影响取决与母亲的引导方式和母亲与孩子语言沟通的频率。此外,母亲在对自己孩子有了正确认知下才能调整自己的对孩子的情绪情感状态,耐心并积极地探究引导孩子的正确方法,不断地给予刺激,激发孩子的讲话欲望,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帮助自闭症儿童发展语言沟通能力。如通过奖励的方式引发孩子的交往兴趣,当孩子即使不能完成好,母亲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期待和情绪,面带微笑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控制有很好的控制作用,预防了“踢猫效应”。对儿童社交性的影响除了母亲本身培养好自己与儿童的交往关系之外,使儿童在母亲的陪伴下,处于安全的社会环境中去与人互动交流是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比如说想让孩子回到普通学校当中随班就读,那么母亲及家人最好能够做好陪读的准备,这样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模拟、不断演示、不断纠正其交往行为,对孩子能够习得正确的社会交往行为是有着促进作用的。
此外,母亲内隐态度的促进还能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其他社交性行为:如目光接触、肢体接触、语言发展、交往兴趣、发起邀请等行为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