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一缕书香暖生活 - 草稿

        真正爱上读书,已经是不惑之年。初始时读的书是一些杂志小文,不成体系。工作闲暇之余,读着一篇篇的文字,焦躁烦杂的心会慢慢沉静下来。那时读的书多是教学之类的,从窦桂梅到魏书生,从教学论文到教育随笔。因了工作的需要,偶尔也涂鸦一篇豆腐干大小的方块字。记得第一篇小文在《大方教育》上印成铅字时,心里是无比的喜悦。

        读书时代没有多余的书籍,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所有的教科书成了唯一的阅读资料。世界有多大?从来不晓得。贫困山区的孩子最先看到的不是汽车,而是空中轰鸣的飞机。每次看着空中轰隆而过的飞机时,我知道山外还有山,却不确定走出山的路在哪儿。

      儿时读书少,寻找阅读资料的机会也少。初读的第一本课外书,居然是从爸爸枕边偷来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夏日的午后,趁着回家休假的爸爸外出时,偷偷的拿来他枕边的大书,读出了滋味。可是爸爸离开家后,书也被带走了。后来的阅读资料是从镇上的小书店买来的辅导书。跟着那几本辅导书,我知道了物理定理,数学解题思路,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本有关语文的辅导资料,也使我的语文学习机乎一片空白。

        真正学习语文是从师范的《语基》开始的。可笑的是一个师范学生,语基居然被补考过。不懂拼音,不会说普通话,怎么走上讲台当一名合格的老师?我承认自己的愚笨无知,努力的学着,拗口的读着,又在工作岗位上一次次的磨练着。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份努力,终将以不同的形式回报着。如果不是山里学校缺语文老师,凭着我淡薄的语文积累,是不会选择教语文的。可是老校长说女教师适合教语文,就把我推上了语文课的讲台。那些日子在讲台上都教了什么?那个初出茅庐的女孩有多么的窘迫?在讲台上出了多少洋相?不敢再去回忆了。时过多年,依然不敢坦然面对曾经的学生。在那个小山村,在那些如饥似渴的孩子面前,我误人子弟了。

      斗转星移,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一走多年。尽管能力淡薄,却始终没有转科的想法,一直坚守着语文教育那一亩三分地。间或也读一点文章,写一点文字,都是东拼西凑的教育随笔之类,真正的论文也写了一些,很多时候却不是随心所欲的真正表达。写文学感悟类的文章,得益于那时学校里读书人不多,他们看到我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读书心得,就推荐我写一篇关于“书香三八”的文章参赛。我冥思苦想,利用大半天的时间,终于赶在下午六点截稿之前,把那篇《书香阵阵沁心脾》的小文发给负责人,也算应付完了一件事情。

      那次的写作已经与教学无关,有了文学的范畴。是《书香阵阵沁心脾》的一级级推送、获奖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写作的信心,新时代的资源便捷也为我提供了不少阅读资料。于是我不断的读着,情绪高涨时也写写自己的感悟,不知不觉就积累了一些阅读体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善读之可以医愚。在书籍的世界里,我找到了生活的充实,学习的富足,文化熏陶的魅力,愚钝的身体也有了顿悟。

      一个人不读书究竟有多么狭隘?林语堂先生曾经将不读书的人比作困在监狱里的人。他说这样的人是受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只看见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注定困囿于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看不见世界的广大。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便立刻走进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不敢说自己读了多少书,懂得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但是这些年的阅读,我的确是认识了一些人,明白了一些事。读苏轼时看到了人性的豁达乐观,读杜甫时有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路遥的笔下,我看到了七十年代农村青年命运的波折。《人世间》气贯长虹,写尽了人生的浮沉。在《遥远的救世主》里,我知道“神即道,道即法,道法自然,如来。”这样的佛家真谛。与《有人将至》见面,我好好的领略了一回北欧风光,也从约恩•福瑟的戏剧里走进北欧那个神秘的海边小屋。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人民日报》说:“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书是最廉价也是最高级的营养品,工作的空余读读书,可以减轻疲乏;迷茫的时候读读书,会使人豁然开朗。把读书当成习惯,你会收获比金钱更有意义的财富。书是顺境时的锦上添花,逆境中的指路明灯。在纷繁忙碌的日子里,用碎片的时间读书,把读书当成和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养成,回馈你的,将是一片别样的天地。

      二十一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足以看来,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谈何容易?然而,要丢弃辛劳养成的习惯却是轻而易举。喜欢锻炼的人大慨会有这样的感悟。有的人经常喊着要减肥,要瘦身,要节食,要坚持锻炼身体。声势浩浩荡荡,最终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读书也是一样,心血来潮时,要发奋图强,要刻苦用功,可是一有阻力就动摇了。其实,阻碍人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心里坚持想要的,行动就会到达。行动所不能坚持的,一定是恒心毅力不够。没有人想在寒冷的冬天早起晨练,也没有人想抛开手机心甘情愿的走进书籍。能坚持读书运动的是神人,能坚持长久读书运动的,要数高人了。

      读书和运动都是最廉价也是最受益的。人云:要么读书,要么运动,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读书治愈灵魂,运动治愈身体。灵魂健康,精神丰裕;身体健康,生活愉悦。眼下多少高学历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人怀疑读书是否有用?董卿说: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那种清新、新鲜、水灵时的生机勃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那么,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如果读书无用,多年的苦读还有意义吗?古人先贤,哪一个不是读书之人。同理,如果不读书,我们能知晓天文地理,明辨是非?还不是如困兽一样,只停留在自己的眼界里。

      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收获不一样的人生。百年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茫茫人海中,有多少真理值得品读,有多少仙人应该邂逅。如果不想错过,就多读书吧!用书香涵养身心,美化灵魂。特别是大力倡导阅读的今天,读一点文学吧,文学是现实的保护壳,是言语间的突破口,也是灵魂的振奋剂。读一点历史,鉴以往而知未来。读一些哲学也好。读哲学的人,能够带着批判、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做出的选择也更偏向于理智。不管用什么方式阅读,读什么样的书,只要养成习惯,它一定会使你受益匪浅。

    《百年孤独里》说,人群聚集的地方,无非就是这样:拐弯抹角的炫耀自己,添油加醋地贬低别人,相互窥探搬弄是非。这是吃饱了撑的一种病态。也是人作为人的一种自我贬损。既然如此,何不减少应酬多读书。书的世界里没有分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贫富阶级。一本小小的读能带你看众生,知荣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