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最欠缺的就是概括总结的能力。两天的学习之后反复看了几次笔记,不敢动笔。因为是跨学科学习,所以我决定向聂老师靠拢,逐步分析她上课每个环节想向我们传达什么信息,欲引发我们哪些方面的思考。
第一天,聂老师以“我”字开始课程,聊聊我们的情绪,现在的身体状况以及与我们探讨“我”字背后有多少东西。如此,是教会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应从觉察自己开始,正如春花校长多次提到的:完善教师自身人格发展也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回到语文,聂老师让我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篇文章,与我们一起探讨读懂一篇文章,需要什么能力?识记、理解、分析、概况、想象、运用、推理、思辨。印象最深刻的是聂老师通过举例子、讲道理的方式向我们道明:缺失对于一位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的人有如此强大的动力。作为单纯的语文学科的学习者,还真是头一遭听到这样的分析和言论。细想之下,也的确如此,自古文人多忧郁,正是缺失令他们忧郁,正是忧郁令他们渴望宣泄自我。趁热打铁,聂老师又跟我们分析了人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下午,聂老师开篇就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帮我们分析清楚教学中的主客体分别是么,如何让教材为我所用。在遵循儿童人格发展规律、情感发展等规律和有关学习的五个层次的基础之上,围绕三维目标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聂老师留给我课后的思考。
第二天,聂老师先谈课堂导入。由笔画到字、词、句、篇的体验活动,让我们明白导入在心理学来讲就是要打破防御,激活,连接。这个过程要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要让学生觉得简单易接受。随后聂老师帮助我们去分析自己所带的这个班级,欲进行人群分析。虽然聂老师给了六个参照,但我还是很难答出:如果班级是一个人,请你描述一下这个人。从未这样思考过问题,陡然面对,有点懵,至今都如此。
有关课程管理及运用的部分是我比较受用的。如何学会反转移处理,如何分析困难学生的学习行为。
第二天的活动中,聂老师精心设计了创意画风,引导我们积极参与其中,我着实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导入,其他的环节也应该有这样的体验性环节,这样也能真正实现语文和心理学的结合。只是,我们都在私下探讨,语文教学任务繁重,经常设计并践行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确喜欢并且能受益,可我们语文老师会急到想哭,完不成教学任务啊!这应该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吧!不过,理想也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有关课程讲授与运用的部分,聂老师说了个大概,期待下次的细细道来。
两天的学习,对于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理论知识的匮乏,不求甚解的态度,这都给我敲了警钟,时间啊,每天能有48小时该多好!感谢工作室组织这次学习,感谢聂老师这么炎热的夏天不辞辛劳地为我们讲课,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样的学习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