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在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孩子,先后收到来自两位大人的礼物,一位给的是一个大红包,另一位则给的则是一套乐高玩具。如果单从绝对值金额来看,红包的数目绝对是要超过乐高玩具的价格的,可是从孩子收到礼物的欣喜程度来看,后者却大大高于前者。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说8岁大的孩子已经能做到视金钱如粪土了么?
带着这个疑问,我回忆了一段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差不多在我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男孩子间开始流行起了航模制作。买来的都是一盒盒成套的塑料组件,你需要根据图纸上每个组件的编号用502胶水把它们粘起来。当时的我对这些航模达到了痴迷的状态,每天做完功课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倒腾这些飞机、坦克、军舰,有时候为了加快进度还会拉上我弟弟一起整一个大家伙。
有一次,同学来家里玩,我得意地向他们展示我的“陆海空三军部队”,看得一个个垂涎三尺,问我能不能卖他们几个,愿意出双倍的价格。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是一口回绝:“这是我亲手做的,多少钱都不卖。”现在想来,也许当时我潜意识里已经有了“高估自己劳动成果”的倾向。
成年以后,航模虽然不玩了,但是对需要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东西总是会有几分额外的好感,比如说宜家的家具。一度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喜欢逛宜家,有现成家具不买,非要买回家自己装,直到我在《上瘾》这本书里读到如下的心理学实验,才恍然大悟。
美国哈佛商学院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2011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当中,测量了劳动投入对人们重视事物程度的影响。
一组美国大学生要根据说明折出一只纸鹤或纸青蛙。练习结束后,他们被要求购买自己的折纸作品,出价最低一美元。学生们被告知,可以从0~100之间任意选取一个数字。如果该数字超出他们的保留价格,他们将空手而归,如果该数字等于或低于其出价,他们按出价金额支付,即可获得折纸作品。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房间,另一组学生在不知道折纸创作者身份的情况下,被要求以相同的程序对那些折纸作品进行竞拍。第三组学生被要求根据同样的标准对折纸能手制作的折纸作品进行竞拍。
结果表明,自己动手折纸的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估价值是第二组评估价值的5倍,几乎和第三组折纸能手制作的折纸作品价值一样高。换言之,付出过劳动的人会给自己的折纸作品附加更多的价值,Ariely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宜家效应”。
此名称取自瑞士著名家具生产商宜家家居,因为其大部份产品均由用户组装。“宜家效应”是一个认知偏差,指出那些由用户组装的产品会被该用户认定为拥有较高价值。
好了,既然我们知道了这个心理学原理,能不能将其推而广之,不局限于组装家具这个领域,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产品也在运用这样的套路,毕竟实验揭示的本质在于“用户的投入”,而投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时间、金钱、脑力、感情、社会关系......
就拿时间投入来说,近一年来快被大家玩坏了的“抖音视频”算不算,一年左右时间月活用户数就突破了10亿,业界都说这是一款有“魔性”的产品,能让用户上瘾。在我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能让用户愿意投入时间。不管是原创作者们为了15秒钟的小视频,幕后制作所花去的十倍百倍的时间,还是观众们每天捧着手机高频次观看所用的时间,这些都是投入。
再拿脑力投入来说,很多人喜欢看《最强大脑》这档节目。这是由江苏卫视从德国电视二台Superhirn引进的中国版,2014年1月3日正式开播至今,收视率一致居高不下。节目全程邀请科学家,从科学角度,探秘天才的世界,把科学带出实验室,“让科学流行起来”。不同于其他游戏节目,本节目并不以高额的奖金或物质奖励作为卖点,而重在发现脑力超乎常人的人类。台上竞技的是选手,台下比拼的是观众,每一次节目都是观众们烧脑的过程,但这也正是节目广受欢迎的一大原因。
再来说说社会关系的投入,今年过年支付宝推出一个集福卡抢红包的活动。只需要用手机对着“福”字扫一扫,就会掉福卡,集满了五张不同的副卡就能组合成一张五福卡,凭着这张五福卡就能在除夕晚上22:18抢到随机红包。由于事先算法的设定,每个人都会抢到很多重复卡片,而唯独缺的那张卡很可能在别人那里。这时,你会做两件事,一是把多余卡片送出去,二是动员你周围的人注册成为支付宝会员,一起参与瓜分卡片的活动。就这样,很多人把自己的父母、亲朋都发展成了支付宝注册用户,这就是社会关系的投入。
再比如说金钱的投入,对于学习投入度这件事,你认为付费学习的用户更愿意投入还是免费学习的用户更愿意投入呢?看看今天“得到”、“混沌大学”、“樊登读书会”的用户增长速度,你就能找到答案。
还有感情的投入,年前刷爆朋友圈的一款智能手机游戏——《旅行青蛙》,据很多玩家反馈,玩《旅行青蛙》是把青蛙当儿子养,把自己当成家长,每天都在等待出行的青蛙回家。这不正是因为用户投入了感情,才会对这款软件爱不释手么。
以上是我观察到的那些爆款产品背后共通的商业逻辑——开发者如何运用“让用户投入”这个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
最后,让我们来脑洞大开一下,请你想想你所在的行业,有没有类似的产品存在。或者,今天的文章对你设计一款受用户欢迎的产品有没有启发。
狗年大吉,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