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他们讲励志的内容都很小心,担心会被认为是洗脑说教。所以我们希望您能把这次分享里励志的部分尽可能淡化,让大家感觉不是我们要教他们什么,而是真的关心他们的成长,也许这样他们才会接受。”
我在这件事背后看到的是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规训的抗拒和对平等的要求。作为回应,组织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尽管这个过程伴随着不适,但也蕴含着积极的种子。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转变,是年轻人不再渴望被激励,而是需要被理解。不少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因为讲话有“爹味”而被群嘲;很多曾经受欢迎的励志言论,现在却遭到了年轻人的抵制。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这些励志言论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当挫折在现实中屡屡出现时,年轻人对励志背后的潜台词变得分外敏感。
励志既包含隐形的责备,也包含隐形的许诺。隐形的责备是:“你现在过得不好,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隐形的许诺则是:“你要是照我说的做,就能得到成功和幸福。”现在,隐形的许诺竟然无法实现,隐形的责备自然也该被拒绝。
现在,最流行的心理学词汇是“松弛感”,最流行的心理学书籍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样充满安慰和治愈、情感更细腻的作品。当自律的要求和自我关怀的需求产生冲突时,人们开始学习真正的关心自我,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自己。在“就算努力也不一定成功”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的和解。
第二个转变,则是很多年轻人不再相信和依靠组织,而开始更相信和依靠自我。最近几年,中国社会从现代迈入了后现代,那些以往坚实的意义感逐渐被解构和削减。一些年轻人不再相信大公司提出的愿景、价值观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生的意义感。他们开始从自我中寻找出路和答案。
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背后,同样有着对组织的疑虑和对“做自己”的需求。很多年轻女性本身受过很好的教育,有很好的工作,自己也见多识广,不再热衷于扮演传统家庭里为家庭牺牲的相夫教子的角色。而男性也开始把成家立业视为“社会规训”的一部分。
在消费方面,人们会更看重商品的实质,而不再过分追求它的附加值;人们不再需要用外在的品牌来定义自我,而更追求内心的满足。
在关系方面,人们更愿意保持更远的关系,不想跟别人捆绑,不想担负别人的人生;陌生人的社会群体会代替部分的亲密关系,来削减人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