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跟着名家学写作》系列的第31篇,来自硅谷风险投资人、原腾讯副总裁吴军,代表作《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文明之光》《格局》等。
提升写作能力有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写日记,它是让人越过写不出这道障碍的必经之路。
日记是一种很特殊的文体,通常它们的读者只有作者一个人,这就给了作者很大的发挥空间,因为他既不必顾及不能说什么,也不需要担心写不好被大家笑话。
即便是在意识到了将来会有人读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记录得很真实,也很随意——里面有很多内容就是流水账,也有很多内容呈现了他们在公开场合从来不曾流露出的负面情绪。这些都说明他们在写日记时是很放松的,而在放松的情况下,大家更有可能把内容写好。
对普通人来说,日记还是要避免写成流水账。也就是说,日记虽然是在极放松的情况下写的,但目的性依然很重要,这和其他创作没有什么区别。不少人写日记只是为了写日记,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写,几年后觉得“怎么我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提升”。
这样目的性不明确的低水平重复,是无法让你提升写作水平的。如果你只是想记录天气或者财务支出情况,那这和我说的通过写好日记来帮助自己提升写作能力是两回事。要想提升写作能力,目的性需要很明确。
写好日记的第一要素,是在每天动笔之前搞清楚写什么和不写什么,这比怎么写更重要。根据我从中学开始长期写日记的经验,以下三类内容非常值得写,但它们也常常是被很多人忽视的。
第一类是工作日记。历史上,很多大科学家和发明家都有详细的工作日记,这不仅能帮助他们总结在哪里成功了和在哪里失败了,还是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发明权和各种利益的证据。
我在谷歌工作时也有一个习惯,就是会把一些重要的想法写下来,在和同事讨论后,请他们在我的工作日记旁签个字。将来我们一起申请专利时,这就是在某天形成了最初想法的证据。
据我所知,国内很多做科研的人都没有写工作日记的习惯,以至于发表的结果自己都难以复制出来,然后受到同行的质疑。很多时候,不是他们隐瞒了什么,而是他们实在记不清当初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了。
当然,工作日记更大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总结得失。
我在工作中会时不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卡在那里。有些问题是我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慢慢解决的,有些是请人指点一下很快解决的。在解决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通常会觉得自己学会了,下次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但是大部分时候,真遇到了,我可能怎么都想不起来上次是怎么做的,结果又要花很长时间再来一次。后来我就学乖了,但凡遇到这种情况,都随手记录下来,周末的时候把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出来。这样,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能节省很多时间。
有些时候,即使是用photoshop把一张照片处理得很漂亮,也值得把处理的步骤一一记录下来,否则下次未必能重复得出原来的结果。
写好工作日记,既是为了让自己同样的错误不犯两遍,更是为了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第二类是读书的心得和收获。前面讲到阅读时,说到希望通过阅读获得三个层面的收获:对全书轮廓的了解,对书中一些细节或者知识点的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技巧和手法的了解。对于这些收获,除非印象特别深刻,否则就会像狗熊掰棒子,学了新的忘掉旧的。因此,你需要记下来。
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过了一遍大脑,将它们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其实是一个自我表达能力的训练。
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写下来的另一个目的,是防止记住一堆似是而非的信息。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在十七到二十四岁达到高峰,二十五岁之后会下降,理解力的发展曲线会延后五年,也就是说在三十岁之后也会下降。人们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对事情的了解有所增加,但是由于遗忘的作用,很多记忆会逐渐变得似是而非。
这种模糊的印象有时比完全不知道更有害,因为它会让人变得自以为是和固执。如果人对一件事没有经验,他不会对此自负,但是如果有过经验又忘了一大半,就会比较麻烦,因为他会把错误记忆当成正确的经验。
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在写的同时大脑会思考,记忆会加深,即便记不住,也有日记可以查阅。很多作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样,他们在需要使用某些素材时,就有案可查,不会抓瞎,更不会把记忆不准确、似是而非的东西写到书里。
第三类是写特殊经历。特别是失败的经历的感受,以防自已好了伤疤忘了痛。
很多人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很多次,一个原因是,尽管他们的大脑把事情记住了,但是却把感受给忘了。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人类这个物种会选择把那些不好的感受忘掉,这是我们的天性。但是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让人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一个人炒股、炒原油期货不仅输掉了本金,还欠了一屁股债,当时可能后悔不已,甚至连死的心都有了。但是两年之后,他依然会去做同样的事情,因为那种想死的感受早就忘记了。类似地,很多人在感情上,同样的错误会犯很多遍,每一次都是切肤之痛,但是下次还会再犯。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人才更有可能做到不二过。
明确了日记可以写什么,接下来说说这类日记该怎么写。我把它总结为三个要点。
⭐️ 第一,要过滤出哪些内容值得写。
如果你觉得值得写的内容太多,那么,给自己限定半个小时的时间,写下最重要的。有了这种本事,写作文时就能找到最重要的要点,而不是写得很长,却不知道在说什么。同样,在做口头表达时,即使只有五分钟的时间,你也能把一件事简要地讲清楚。
我大约是从中学时开始写日记的,到了高中开始比较认真地坚持写,曾经有大约两年的时间一天不落地写。高中和初中写日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中我开始每天找一件最值得写的事情来写,而不是把所有事情都写成流水账。
每天值得写的事情可以是读书的收获,可以是自己经历的好事或者坏事,也可以是自己的想法。每天的题材可以变,但是只写一件事这个原则不能变。
此外,我还会刻意将写日记作为语文练习,也就是目的更明确了。比如,学到了某个词的用法、某种描述现象的手法、某种行文结构,我就会用日记来练习一下,但每次只练习一个技巧。
过一段时间,我会回过头来看看,新的习作是否读起来比过去更吸引人。练熟了,以后真到了要写邮件、做报告时,那些技巧就手到擒来了。
为了达到练习写作的目的,最好努力做到表达清晰、行文流畅、用词准确,不要因为只有自己阅读就错别字满篇、文法上乱七八糟,否则效果就无法保证。
⭐️ 第二,要带着目的写,每周做总结。
虽然后来我做不到每天写,但总的来讲是坚持下来了,直到我离开学校。再往后,经常性地对工作进行的总结占了日记的大部分。除了每天记录的内容,我每周还会用一两个段落做总结。那些总结出来的内容都是将来写论文、申请专利、写书、做报告的素材。
甚至有时为了将来写作方便,我会将一部分总结直接按照论文或者书中段落的形式写出来,而不仅仅是用只有自己一个人看得懂的形式写。因此我过去做研究时,每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有一篇论文出来;做产品时,对专利的申请会随着工作自然开展,不会变成额外的负担。
每周做总结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能发现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漏洞。
比如,我上学时就发现,12月份的班级活动,如文艺演出、过元旦等,其实严重挤压了读书的时间。工作以后,从11月底到元旦,也会有很多时间都花在杂事上。但是因为忙,所以不会察觉。如果每周做个总结,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 第三,日记要真实。
无论是对客观对象的描写,还是对自己想法的记录,都要追求真实。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而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即便是有不适合写进公开文稿中的内容和想法也没有什么关系,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文饰。
比如,你对某个人的看法后来改变了,但如果记录下了当初的想法,特别是产生那种想法的原因,事后就能发现为什么自己看人有片面性。
这样,日记就成了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不断校正自己的想法。如果一开始写的内容是文饰过的,回头再读,就不会有什么收获。此外,很多事情对自己的触动,我们未必会说出来,但不妨真实地写下来。这样,将来如果真的需要对某一类事情发表看法,那些看法也是自己深思熟虑过的。
不仅日记要真实,任何写作都要尽可能地真实。我在得到App开设“阅读与写作50讲”时,收到了很多同学的习作。我发现,但凡是写自己真实经历的,读起来就感人,获得的点赞就多;但凡是编的,读起来就很无趣。所以,真实这一点应该贯穿所有文体的写作,特别是日记。
日记,无论是工作日记、读书心得还是对特殊经历的记录,都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
首先,观察能力。在对美国大语文教学有了较多的了解之后,我发现每天找到一个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做记录,其实就是在培养大语文所说的观察能力。
几个朋友出门游玩,对某些细节,有的人看到了,有的人忽视了;反过来,看到的东西太多,有的人能过滤出重要的,有的人则不能。这就是观察能力的差异。写日记可以锻炼这种能力。
其次,分析能力。对一件事情,自己有什么看法,这就是分析能力。有了分析能力,你才能讲话头头是道。
最后,表达能力。写日记是让自己的写作水平从记随意的流水账,到迅速写出结构清晰、有逻辑、有条理的短文最自然的进阶途径。
任何人,只要能坚持每天写一点,刻意练习、使用学到的技巧,并时不时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有没有进步,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