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爸爸妈妈都默默地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做任何事情,体现着父母的大爱。
父母之爱孩子,从没有想到需要获得回报,这是爱的本性,爱的伟大。
然而,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必须附带条件的,如果欠缺这些条件,带来的后果是纵容、娇惯和溺爱。
父母爱孩子,他们所做的一切满怀关爱的情义,但孩子接收到的,感受到的却没有了爱的味道,甚至是痛苦和怨恨。
教养的方式出现了差错
爸爸妈妈爱孩子,所做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幸福快乐,但教养的方式过于偏激,进入一个只有黑白的极端状况。
所谓的极端就是非黑即白,对孩子来说,只有乖——不乖,好——坏之分。
就拿学习来说,只有100分才是好的,或者只有“别人家的孩子”才是好的,除此之外都是差的、不好的。
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缓冲地带,对孩子的要求始终是“最高点”,它给孩子的压力和压抑往往让孩子喘不过来,那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窒息般的逼迫。
这种感觉,满满地转化成对父母不满,情绪对立,顶嘴和抗争,直到青春期的反抗,没有对家,对父母的依恋之情。
教养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秉承中庸之道
教育孩子,并非只有黑白之分,还有中间“灰色”地带,或者说,不能一心想着孩子好,就总是关注他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试图一扫黑而变成白色,变成乖巧伶俐,聪明可爱,成绩优良的好孩子。
在孩子身上,除了这样那样的缺点,自然还有很多很多闪光点,有着父母忽视的高光时刻。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不断地强化,在强化,以此减弱和消除他的不足。
教育的时候,爱的同时需要告诉孩子,他需要遵守规矩和原则。
说到规矩,是不是就觉得应该界限分明,更没有缓冲地带了。
例如,为保证休息和随眠时间,订立了9点睡觉的规矩。很多时候,孩子到点了还在玩,还不想睡,即使存在规矩也是白费。
然后,爸爸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催促,直至生气,发火,双方满满地负面情绪。
其实,有了这个时间点,可以距离20分钟,10 分钟,5分钟的时候,不断地给予提示,这就是一个缓冲地带,在这个时间段,父母和孩子不会爆发负面情绪。
给孩子定规矩,并告诉他,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同时规矩是要遵守的,也许对孩子来说,这才是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