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7-红尘修行的鱼儿-《论语新解》第332天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这段对话出自《论语·宪问篇》,记录了孔子对三位历史人物的评价。

-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 翻译:有人问孔子关于子产(公孙侨,郑国政治家)。孔子说:“他是个施恩惠于民的人。”

  - 解释: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以仁政、法治和外交智慧著称。孔子称他为“惠人”,是赞美他宽厚爱民,推行惠民政策,如不毁乡校、改革赋税等。这体现了孔子对“仁政”的推崇。

-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 翻译:有人问关于子西(楚国的令尹公孙夏,或指郑国的公孙夏,说法不一)。孔子说:“他呀!他呀!”

  - 解释:孔子用“彼哉!彼哉!”表示轻蔑或不屑,是一种委婉的否定。历史上子西(可能指楚国的子西)在政治上有所争议,如阻止楚昭王任用孔子,或才能平庸。孔子不愿多评,暗示其不足为道。

-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 翻译:有人问关于管仲(齐桓公的相国)。孔子说:“是个人才啊。他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户,伯氏只能吃粗粮,但到死也没有怨言。”

  - 解释: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称霸。孔子这里肯定管仲的才能和公正。例子中,管仲依法剥夺了伯氏(齐国大夫)的封地,但伯氏心服口服,即使生活困苦也无怨言。这显示了管仲执法严明、令人信服的能力。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复杂,在《论语》中既有批评(如“管仲之器小哉”),也有赞赏(如“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里侧重其治理成效。

- 孔子通过这三人的评价,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统治者应惠民爱民(如子产),避免无能或德行有亏(如子西),并具备公正和权威(如管仲)。

- 对子西的冷淡评价,可能反映了孔子对其政治选择的失望(如楚国子西曾拒绝孔子入楚)。

- 对管仲的正面例子,强调了法治和公正的重要性——即使惩罚严厉,如果公正无私,也能让人心服。

历史背景

- 子产:郑国执政,孔子曾称赞他“古之遗爱也”,认为他继承了古代贤人的遗风。

- 子西:通常指楚国的公子申(令尹子西),他在吴楚战争中表现复杂,孔子可能对其政治作风不满。

- 管仲:孔子肯定管仲的“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仁德,但批评其生活奢侈。这里的评价突出其执法能力。

这段对话展示了孔子权衡人物时的务实态度:重德行、重能力,但更重民生和公正。

孔子在《论语》中的评价是点睛之笔,但要全面了解这三位历史人物,我们需要结合《左传》、《史记》等史料以及后世评价,为他们绘制更完整的画像。

以下是历史上对子产、子西和管仲的总体评价。

一、 子产(公孙侨)历史定位: 春秋时期郑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春秋第一人”(清代王源语),是法家与儒家的共同先驱。

主要功绩与特点:

• 政治改革: 他执政时,郑国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生存艰难。子产进行“作封洫”(改革田制)、“作丘赋”(改革军赋)等经济军事改革,增强国力。

• 法治先驱: 他最著名的举措是“铸刑书”,即将成文法铸在鼎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之一,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体现了巨大的进步性。

• 执政风格: 以“宽猛相济”著称。孔子对此评价极高:“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 人文精神: 著名的“不毁乡校”事件,体现了他对舆论的开放和尊重。他反对取缔民众议政的乡校,认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历史评价:

• 正面: 绝大多数评价极高。他被视为廉洁奉公、精明强干、爱护百姓的贤臣典范。孔子听闻子产去世,流着泪说:“古之遗爱也”(子产具有古人的仁爱遗风)。

• 争议: 其改革(如铸刑书)在当时受到了晋国叔向的批评,认为公布法律会导致“民知有争端,则不忌于上”,即百姓会依据法律与上位者争辩,挑战贵族权威。但这恰恰体现了子产思想的超前性。

总结: 子产是后世公认的“惠人”,其形象是正面、光辉的,是理想政治家的代表。

二、 子西(公孙夏/公申)历史定位: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存在争议且成就相对平庸的人物。历史上主要有两个“子西”,孔子评价的很可能是指楚国的令尹子西(公子申)。

主要事迹与特点(以楚子西为例):

• 恢复楚国: 在吴国攻破郢都、楚昭王流亡的危难时刻,子西挺身而出,召集残部,稳定局势,并迎接楚昭王复国,有存国之功。

• 政治失误:

• 阻止孔子入楚: 楚昭王曾想重用孔子,并打算赐予七百里的封地。子西强烈反对,他认为孔子弟子贤能,若孔子得势,会威胁楚国社稷。楚昭王于是作罢。这可能是孔子对他评价不高的直接原因。

• 用人不当: 他召回了当时名声狼藉、有弑君之嫌的白公胜回国,最终酿成苦果。白公胜后来发动叛乱,杀死了子西和子期,几乎颠覆楚国。这件事被视为子西政治识人上的重大失败。

历史评价:

• 正面: 在楚国危亡之际有定策扶危之功,不失为忠臣。

• 负面: 主要评价是才能平庸、缺乏远见、识人不明。他缺乏子产、管仲那样的雄才大略,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决策(尤其是阻止孔子和召回白公胜),导致了负面后果。孔子“彼哉!彼哉!”的感叹,很可能是一种不屑与惋惜交织的复杂情绪。

总结: 子西是一位守成有余、开创不足的贵族政治家,其历史形象远逊于子产和管仲。

三、 管仲历史定位: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誉为“圣人之师”、“法家先驱”。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主要功绩与特点:

•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他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多次会盟诸侯,抵御外族,维护了中原文明秩序。孔子也赞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散头发,穿左衽的异族服装了)。

• 富国强兵的改革: 其改革极为系统全面:

• 经济上: “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征税)、设立盐铁官营、发展贸易,使齐国富足。

• 行政上: “叁其国而伍其鄙”,将国都和鄙野(农村)进行有效编制,强化管理。

• 军事上: 寓兵于民,兵民合一,建立强大的军队。

• 用人上: 举荐了宁戚、王子城父等一大批人才。

• 个人作风的争议: 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经商时多拿钱,打仗时又曾临阵逃脱。后来辅佐齐桓公后,生活奢侈,“有三归反坫”(享用诸侯级别的礼仪)。这些行为常被诟病“不知礼”或“器小”。

历史评价:

• 正面: 是千古名相的典范。其功业被后世无数政治家(如诸葛亮、王安石)奉为楷模。人们普遍称赞其务实、通达、能成就霸业的才能。

• 争议: 主要集中在其个人品德和“王道”与“霸道”的争论上。儒家内部对他评价不一:孟子就批评他“功烈如彼其卑也”,认为霸业不如王道高尚。而孔子则更务实,既批评其“器小”、“不俭”、“不知礼”,又高度肯定其维护华夏文明的不世之功。

总结: 管仲是一位功业盖世但个人品行有争议的复杂巨人。他的形象是“大节有亏,功在千秋”的典型。孔子说他“人也”,是发自内心地承认他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能成大事的“人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