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昨天开始看,看了总序,知道这是语言学类经典之作。看到是语言学,有些发憷,怕自己力有不逮,又有些期盼能从中学到可操作的知识,以便审视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提升语言审美及语言表达美。
看了前言,学了一招:要随时记录受到启迪的出处,记好参考文献,以便致谢。不仅是文档资料,信件言谈都算。
以为最常见的的二百多页的书,不会有很多章节,也就是七八个吧,所以铺开A4纸,在一四象限写,写着写着,七章写完,翻开第二页目录,惊:30章。乖乖,计划中的框架不合适了。重新拿了一张A4纸,将30章节分布在四个象限。先有个总体框架。否则,记忆力会随看随忘,这样,就能记录下关键词,留有痕迹。
今天看了第一章,已忘名称,本以为会长篇大论,但没想到三四页一章,总觉得还没弄明白说的什么,这一章就结束了。
疑问:隐喻是什么?是汉语中比喻中的明喻、借喻、暗喻吗?
需先把自己理解的隐喻明确,再去看书中作者隐喻含义,比较异同。
阅读期待是讲清何谓隐喻?隐喻的构成?隐喻的表现?隐喻的作用?
书中似乎是在讲,但由于第一次阅读,还没能读明白。
读了三章,其中两章有两个触动点,当时没有刻意记录,现在写时,忘了。
隐喻是思维方式。
今天看的慢,并没有留下什么,明天迅速浏览,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二、樊登《能力陷阱》
樊登惊讶自己看此书认知的转变。这触动了我。有同盟军了。我不是唯一看书即转变认知的人。
我曾经被质疑:你看书就转变?被质疑就以为自己做的不对,最起码做的不够好!心中一直嘀咕:是呢,原来不知道,现在知道了原认知的错误,所以就改变啊!这有啥不可理解的?好纳闷被质疑!
当时没有学会做好的倾听者,所以不知道去追问:什么意思?为何会有这样的问题?要知道问题不是非要回答不可,可以去问问题本身:问题是什么?问题的假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想从问题中获得什么?只有把问题本身搞清楚,在同一个频道,概念一致,才会有有效交流。
写到此,有一闪念:也许问者想知道信奉理论到使用理论有那么容易吗?所以才问:你看看书就能转变?
原来面对问题,只有一个想法:给问题答案,给问题完美答案。
今天省察:不是非要回答问题不可。一是需要弄清晰说者和听者概念的一致性,二是问者不见得就非要答案,问者也只是个模糊表达,在探讨问题中,也许会生发出非一问一答能造成的精彩。
先知后行?先行后知?
从能力陷阱角度看,在未知,要先做,要模仿能者先贤,做着做着,自己的视野会变,就形成了新的认知。
这在反驳论点:你想明白自己的未来再做 。
反驳的基石:你现在的所谓的想明白,仅是你现在水平的高点,但其限制了你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