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思想上,大家都知道“万众一心”以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句。大家对他的解释也各有不同的 见解。有的人解释成“千万雄师千万心”,那就不太好了,最好的主帅在这情形下也没有办法,这就是思想问题,思想一定要集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岳飞所提出的 。现在如果我们解释为主帅心机 的变通,所谓“山人自有妙计”那就更糟了。我们研究起来,岳飞这句存乎一心的一心,就是万众一心的意思比较恰当,那么“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们知道,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秦汉以前并不分家。大家都知道,老庄道家的思想讲无为而治,有些讲无为而治思想的人,都解释为在上面领导的人,什么都不管,就是无为而治。这完全搞错了。道家没有这个说法。是无为无不为。所谓无为而治是制其机先,看起是没有事。譬如说:一个领导的人,一个主持的人,对任何一个方法,一开始你就先透析它的流弊,毛病出在哪里?先找到病原,把它疏通了,再不会出毛病,然后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讲到这里,说一个笑话,当年抗战期间,有一个朋友在一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当保安副司令,他差不多天天都在外面剿匪,我问他,你们地方上哪来这么多土匪,他怪我一天到晚留心天下大事,连鹅毛扇都不去拿,不会当军师,我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他说,如果把土匪都剿完了,我们怎么办?我说你们原来是这么干的。他说“不是我们要这样干,是邻县要这样干,把土匪赶来赶去,剿的次数多,功劳多,他们要这样干,那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也有人说刘备是曹操培养出来的,假如他不培养一个刘备,就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天下事原是如此,现在讲这样坏的故事,以解释这个道理----这种无为而治,实在是太不道德。我们在政治学上,军事学上的政治思想中,都看得出来,所谓”为大将者赫赫之功“这句话在军事思想上的意义,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大将在那里,敌人就怕了,不敢动了,仗就打不起来了。这当然是了不起的 。假如是一个普通人有赫赫之功,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所谓无为的道理,大致的要点也在此。孔子讲道德的政治,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孔子老是提到这一类的东西呢?古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话叫经史合参,什么叫经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这个原则是不会变动的 。但不是我们能规定它不准变动。而是它本事必然如此,所以称为经。而史是记载这个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我们要懂得经,必须要懂得史,拿历史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来配合。这样研究经史才有意义。譬如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则刻板的教条。其实不是的 ,我们读历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称为春秋时代,就是西周与东周之间的时代,孔子写了一本书叫《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呢?照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因为春秋第一句话春王正月-----后世把春王正月读成一句话,是读错了。所以我们再三讲,读古书要注意的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笔,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简上,很艰难,所以往往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复杂的意义,这个春是春季,王就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 的正月,而成为春王正月----以此来解释历史所以称作春秋的原因,这是不对的 。
刚才提到,中国文化发展的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 世界科学史,乃至讲可续,一定先研究天文。要讲天文,则中国的天文,在三千年一前就发达 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 。讲天文又必须讲数学,而中国的数学,六千年以前,也很发达,这方面等将来有机会谈到易经的时候,再讨论它。
中国的 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和秋天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与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 天平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的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历史叫做春秋,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