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奶奶让家里人分等吃饭,媳妇们个个怨气十足。不了解奶奶的人或许把奶奶想象成老电影里的地主婆模样——满脸横丝肉、指手画脚、尖酸刻薄。
但事实迥然不同。奶奶的一双“三尺金链”小脚支撑着与之匹配的身材,瘦弱单薄。奶奶的脸很周正,标准的杏仁眼,高鼻梁,小嘴薄唇,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个“明星脸”。
但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是个“小老太”形象,一个发网把整个头发拢成一个发髻,附在脑后。见过奶奶唯一的化妆品就是一个蛤壳,里面装点搽脸油,洗完脸后抹一抹。
“不要夸大化妆品的功效,我奶奶倒没抹什么高级化妆品,90岁的脸都没长老年癍。”我经常劝我的闺蜜别过分花钱买化妆品。奶奶的头发乌黑铮亮,90多岁白头发还不到一半。
最关键的是奶奶非常有力气。有一年我亲眼看见她把一块几十斤重的压缸石从腌酸菜的大缸里倒腾出来。
“你这老太太能不能吓死人,搬这么大一块石头,怎没一头栽到酸菜缸里。”爸爸说这话的时候,奶奶已经80有余,家里的酸菜大缸比奶奶矮不了多少。
奶奶总是这样,她总感觉自己无所不能。我经常纳闷:“奶奶那双小脚怎么能承受如此重负?”
“你奶奶体格好完全归功于她勤快,从来没看见她中午在炕上睡个囫囵觉。”爸爸经常回忆。
确实如此,我基本上没看见奶奶躺着睡午觉,她困的时候就坐着打个盹,然后抖起精神,不停地倒动着那双小脚。
“从来没看见你奶东家串,西家走,扯东拉西说闲话”,爸爸每每说起奶奶都是满嘴的夸赞。奶奶确实不多言不多语,在家里也从来不跟媳妇们咬嘴嚼舌,有什么说什么,一身正经。
奶奶分等吃饭,早在城里媳妇来到之前就已经这么做了,那时候两媳妇反应还不甚强烈。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真正可怕的不是文盲,而是一些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在人类进步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好像任何时期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知识分子。妈妈这个三媳妇就是这样一位有思想有文化的小知识分子。
一个城里姑娘,不顾一切地嫁给了爱情,但强烈的现实落差,让她幡然醒悟:“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不能这样蹉跎终日,遗憾一辈子。”
“我要分家,我俩自己过。”她坚定地跟奶奶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另两个媳妇反应积极,他们也有各自的理由。
二伯母想要分家是因为二伯是正式教师,和爸爸这个代课教师不一样,每月有工资,他的钱发下来如数交给奶奶。二伯小家四口人,如果单过,那小日子会多惬意,一大家子分享二伯的工资,她觉得自己亏大了。
大伯母倒淡定了许多,因为他家四个小子是家里主要粮食消费者,她心里是有数的。但她觉得大伯能干,家里的农活都是大伯当先,况且她大儿子18岁了,不念书跟着他爹每天赶牛、牵驴、拉车、扶犁,也是个主要劳动力。
所以她对分家也是双手赞成,毕竟从此可以“财务自由”,况且再过两年,她这个媳妇也快熬成婆啦。
奶奶听说媳妇要分家,她心里是五味杂陈。她和爷爷也快70岁了,两个老人每天和儿子、媳妇一样地忙碌,辛苦操持这个家,出力比谁都多。
媳妇们吃饭委屈,她何尝不是。儿媳们吃得是三等饭,而她自己吃的是四等饭。一把玉米兑一把米糠,饼子吃进嘴里又粗又涩。“只要能咽得下去,就不会饿死。”她自己劝自己。
媳妇们抱怨起得早,可奶奶每天起得更早。
“你奶奶、爷爷可有经济脑瓜了,那个时候就搞‘副业’了,家里开个豆腐房,你爷爷挑着担子把豆腐卖到三里五村。”爸爸经常对我们说。
每天早上,奶奶不到三更就起来忙乎,磨豆浆、烧浆、点卤、压包,这些活都包在奶奶身上。奶奶干活麻溜快,五更天鸡刚打鸣,爷爷就挑起担子,在大街上拉开嗓子:“豆腐来….”
晚上奶奶把媳妇们要分家的事跟爷爷一说,老爷子呼的一下从炕上坐起来……。
(待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