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斜杠青年”这个词被许多人提起,诸如“业余健身教练/设计师/英语老师”、“分享达人/PPT高手/时间管理者”等等。也许是出于工作压力,也许是出于兴趣所致,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比原来再多一项技能。给自己贴上“斜杠青年”的标签。但似乎这个标签一直以来只有别人来贴才更有公信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要贴标签就意味着我们得具备“斜杠”的才能,相信身边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总是内心默默暗下决心,“从今天起我好好学习英语/ppt/ps...”,但是到最后,会发现要么过了几天自己的学习热情逐渐消退,觉得好无聊没法坚持下去;要么觉得今天工作太累明天再学吧,甚至在某一天就忘记了正在学这项技能。总之,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成功离不开的两个因素“开始”、“坚持”,既然开始了,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自学持续下去,并且有所收获呢?我们从自学的7个误区来说明,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误区一:装备都齐全才能开始
我们是很感性的生物,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喜欢躺在床上YY,有时候会YY社会牛人的励志故事,比方说“我是怎么在两年内,从零基础到知名杂志社的签约插画师”,在内心默默念叨着“为什么别人可以办到的,而我却总是半途而废呢,不行,从明天起我也要学画插画”,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人:深夜侧躺在床上,两只眼睛瞪得发亮,拇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得滑行着,精挑细选,终于调了几款看中的彩铅,下单的时候还默默的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恩,就是它了!”。终于心满意足的放下手机准备睡觉。
闭上眼睛的时候,嘴角微微上扬,“等我的彩笔到了,就可以开始学插画了,晚安,全世界!”
等了两三天,从快递小哥手里接过包裹的那一刹那,脑海里就开始浮现出自己各种认真学习插画的画面。
然而现实总是喜欢跟我们开玩笑。其实大多数人拿到包裹前的这几天里,对学习插画的热情就已经开始降低了,而拆开包裹后会发现,画了几天这种热情几乎就消失殆尽,最后这画笔就被封存在了抽屉了。
不仅仅是学插画。学英语、学PPT、学PS、长跑......也是如此。
有了装备,才能开始,这句话看似合情合理,但人的热情是会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消耗的。我们经常会这么形容“想要忘掉喜欢的人,那么时间是最好的解药”。所以学习并不是要等所有的装备都齐全了才能开始。想要长跑不一定要有了跑鞋、有了计时器、有了手环、有了健身卡等才能开始,只要迈开步伐,就是起点!
误区二:要从“工具栏”开始学习
有很多小伙伴,多年来,都在不间断的学习PPT、PS、AE等等软件,但是一路走过来会发现自己始终是停留在最初级的水平。是我们太笨了?还是软件太难了?
其实并非如此,仔细想想,市面上我们所看到的各类强大软件的视频教程,似乎在操作这一块的讲解,大都是从工具栏开始说起,单纯是基础信息介绍就占了整套教学的五分之一,而我们从小学习的习惯就是从第一页学起。现在反过来琢磨,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一个老师说过,学习一定要从第一页学起,只是我们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自然而然的认为看教程自然要从第一集开始看起。
但,这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我们一开始的学习热情是最高涨的,也就意味着这个阶段我们学习吸收能力是最强的。可是矛盾点就在于,几乎所有的视频教程在介绍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栏的时候都是特别沉闷的课程。这就相当于一盆冷水。重重得浇在了我们的热情之上,使得我们的学习源动力直线式下滑,最后心里骂一句“KAO!好无聊,不学了,玩儿去”
排除讲授老师讲课口语方面的因素,我们的课程从本质上来说应该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收益才对,但我们之所以没有坚持看到最精彩的部分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学习的顺序不对!尝试着换一种思路,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正正得正、正负得负”,如果我们在一开始热情最高涨的时候,去挑选最精彩的部分,手把手的跟着操作,当第一份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强大的成就感,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反馈。当我们的正反馈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就会反过来会想本原的问题。比如说“这张图片为什么这么修能够处理出这个效果”,“除了这么操作之外,还可以怎么操作”,“除了这些工具,还有哪些工具”......
请注意,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返回去看前几期录的介绍类教程,会发现学起来不但轻松,而且我们会带着问题来学习,更具有针对性。
误区三:学到的内容很零散,随意乱丢
我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总是会收藏很多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源,看到好的资源,都会忍不住马上收藏,总是期望自己在有空的时候再翻出来看看,但实际上我们不会再有这样的时间。所谓的“搜藏夹”也就成了“回收站”。
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善于收集资源,更要懂得整理资源。比如利用有道笔记、印象笔记、one note、百度云盘等等资源管理软件来收藏,至于如何利用这些软件来管理自己的资源和知识体系,会通过另外一篇文章来表达,这里不再赘述。
误区四: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这个时代是时间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总是会因为身边各种各样的信息打断了我们学习进度,长时间积累下来,就产生了“信息幻想症”,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总是会想着“刚刚手机是不是响了”、“电脑QQ上会不会有同事找我”、“唉呀,昨天L先生交代的事情我做了没有?”,即使在完全没有信息进入的情况下,我们会有这样的不安全感。久而久之,我们的注意力就习惯性不集中。
要想解决这方面的矛盾,可以尝试以下这几个方法:
1.关闭各类有可能干扰到自己的设备信息入口:手机飞行模式、电脑屏幕关闭等等。其实,我们会发现即使有一天我们离开公司了,这家公司也不会因为我们的离开而运转不下去,所以,其实,我们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集中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专注于学习,并不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2.学习前要有仪式感:在每次开始学习之前先给自己10分钟的时间,用于上厕所、倒咖啡、倒水、准备好笔、草稿纸、确保不受通讯设备干扰等等。
3.把想做的事情作为动力:番茄工作法已经被大众所熟知,但能用好番茄工作法的人却不多,原因在于番茄工作法关注的是时间,比如说设定的是20分钟工作,然后休息10分钟。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小伙伴而言,就会常常去关注时间,而忽视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最终就会造成我们“很认真”工作的假象。可以尝试着换一种思路,我们只设定休息的10分钟想做的事情。比方说在写完一篇会议纪要之后,可以由10分钟刷朋友圈的奖励,没写完之前绝对不允许自己打开手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不会放在时间上,而是会放在为了能尽快刷到朋友,然后专注于眼前正在做的事情。
当然,这样的方式并不一定对每一种工作都适合,例如,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大量烧脑的策划型,那么不建议采用这种工作方式,因为很可能就会想着这休息的10分钟想做的事情而分心。建议在操作一些简单、基础性工作的时候使用。
误区五:等我有时间了再开始学习
学习不一定要有足够集中的时间才能学习,同样的,零散时间照样可以用来学习,学会用零散又不需要非常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来筛选学习课程。就我自己而言,我会利用早晨起床洗漱、上下班的路上来收听一些语音分享。
现在可以供职场人士学习的平台有很多,像是喜马拉雅、赤兔、微吼等等,这些语音分享可以是学习技巧、时间管理方法、练习演讲等等。我们通常看到标题吸引人的免费分享总会点击报名,但却常常觉得没时间去听完,这个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零散时间,可以在不需要我们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来收听,在收听的过程中筛选我们需要的信息,对于精品类课程就可以及时备注,然后找个集中的时间再次收听,并做好笔记记录。
误区六:自学是自己的事情,可是又好无聊
对于“自学”这个词,我们脑海里总会浮现一个人正在伏案认真学习的画面,在生活中大多数人也都是这样,但个体性的学习,会由于个人知识储备不足、思维定式、无人监督、缺少评比对象等原因而导致我们的学习进度非常缓慢。一个人的学习是加法,团队型学习是乘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社群的概念被每个人所熟知。
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我,就要充分利用网络社群资源,例如我通常会利用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社群软件来学习。
误区七:我还没学好,没足够的自信接任务
在我们惯性的思维中,似乎我们应该完全学好了某项技能,才能在朋友、同事面前施展,否则就会拆穿,所以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我们总会认为自己学习的程度还远不足以拿出来用。但请相信,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
人的潜能,总是在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得以激发。记得在今年我们公司要开展校园招聘会,按照领导的意思要做一起MG动画视频来宣传我们企业。统计了一下时间,用于制作的时间不到14天。而这个时候,我们公司负责视频制作的同事又完全抽不出身。
基于我平时对AE软件的兴趣,我在几乎零基础的情况下,接下了这个任务。可以说这项任务对自己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可就是在这样的高压情况下,让我在一周内对AE软件的操作飞速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完全没想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我竟然完成了这份宣传动画。
当这份动画配音润色完成,对外公布之后。看着自己的作品在全集团朋友圈中流转,这份成就感难以言喻。最让自己感到自豪的是,所有人都以为我只会做PPT,当各公司同事知道这份视频出自于我之手的时候都纷纷表示震惊。就连集团专门负责宣传的同事也对我成果大加赞赏。
也许,我们确实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优秀,但我们至少可以努力变得那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