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更多的时候觉得理性的有用在于自我的节制,体现在对自己欲望的控制,色、消费、名利、优越感表现。人在有些时候很容易沉迷于对于从来没有充分满足过的消费的追求,更好的车、更大的房子、更多的收入,在这个注定无法彻底地满足中穷其一生的致命追逐,至死不休。理性在哪里呢?
如果我们精于计算,我们不喜欢比我们还精于计算的人,因为会让我们有挫败感;如果我们不精于计算,我们更不喜欢精于计算的人,因为觉得自己吃亏。但是事实上呢,我们就无法摆脱生活中的精于计算,对于自己,我们宽容:这是生活的法则,要理性大于感性。
相互理解?算了吧
我们很难理解别人是本质上的基点,因为,自然而然,当我们听到、分析、判断、洞悉别人的讲述和经历的时候,我们本能上是理性的,觉得这个不可能、这个荒唐、这个没过脑子、这个就是短路,这个有病,怎么会这样?然后是不理解,或者是深深的轻视和鄙夷。
只有少数人的讲述天然具备技巧,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引爆你的情感,让你的理性下岗。但这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从接受教育以后,从结构、逻辑、证据等方面更容易信服理性。
但是,自己的理性和感性冲突的时候呢?哪方面会赢?
我犹豫了,基本上我觉得还是跟个人性格、风险评估和承受有关的,两个维度决定了感性和理性哪个赢,而不是感性一定赢或者理性一定赢。
虽然我在拼多多上什么地体现过,感性一定赢,但是我宽容了自己,因为那个东西风险有限。然而,在一个对我而言较大的投资上,理性赢了,说服我放弃了,但是我输了;另外一次是感性赢了,但是我还是输了,所以我的结论是,我不是个合适的投资者,因为我的第一原则竟然是,我是否输得起。而不是赢能赢多少,为什么会赢?赢的基础在哪里?可能性多大?
在我的世界里,我的感性大部分时候会赢,而我竟然认为,我大部分时候是个理心的人。
说明了一点,自我判断通常是不正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于所谓的理性结论,还需要更客观更深刻的理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