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很感谢麻吉星团队带来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的共读课程,我们的《王者之声》说得很好,希望通过这个课程让一线老师感受到他多年来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心得,尤其是不是让一个某某大学的专家教授来进行宣讲,而是请本地金山中学的一线教师,“既不是名师工作室成员,也不是特级教师,甚至不是高级教师”的陈蕾老师来进行主讲,这点让我很想点赞!我想这样子的开宗明义,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共读课程的接地气,不似一些课程高大上,听上去云里雾里,像是仙音缥缈,听完却是一脸懵逼。这个课程让我有了一份小期待哦!
对于信息技术,说实话我们这一代年轻教师都不是门外汉(哈哈,说出这种话,我这个90后老脸微微一红),对于常见的电脑操作,课件软件虽不说信手拈来,但也是驾轻就熟。我本来深以为,现在义务教育的雏形发轫于在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手上发扬光大,基本定型,距今大概不到两百年左右。我个人觉得。现行教育体制模式,在没有更高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比如说vr,5g的成熟。教学模式并不会有更大的改变,什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静悄悄的革命》热闹闹的教学,其实都谈不上教学方式的变革,只能说教学模式的改良。不过,现在的我对于这个《数字时代的教与学》起了兴趣,希望它能对我已有的观念产生冲击,能改变我的“三观”哦!
在第一模块《改变理念》中,陈蕾老师巨细无遗地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需要通过相信的力量改变自己,牢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由学生来主导课堂,灵活运用学生素材来作为教学内容,调整以往的教学顺序来形成“生本课堂”,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跃然纸上,让我感慨陈蕾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对待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尤其她说的教学心法:少才能多,无才能有,慢才能快,这就不仅仅是教学理念了,这也是人生的态度。不免让我由衷敬佩陈蕾老师的人生智慧。正是有如此大智慧的老师,才能引领我们老师不断的在教学改革的路上砥砺前行。
不过“以生为本”的基础是“靠师转变”。毕竟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再先进,教师没有根本转变是没有用的。如果只靠个别精英教师的独立摸索实践,不能普及的话,就像巴黎的时装秀,只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已。深感一定要有以下的条件配合:一、政府行政管理的介入,这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二、中国学习机制的改变,如果学习只是一种选拔机制的话,就逃脱不了应试的命运,而不能成为真正的培养人才的手段。三、教师的激励机制。个人实践可以靠情怀,但是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靠的却是制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