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能力很重要,它几乎影响整个人的方方面面……
那又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这个能力了?
之所以说刻意练习,是因为你要调动你的注意力,全神惯注的完成。因此不一定会轻松,也不会很顺利。
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某些练习困难就干脆全部放弃。所以我们要有耐心,耐心很重要,没有耐心我们什么也做不成。
接下来就来说说刻意练习“元认知”的三个方法:
1、冥想。
2、兴趣。
3、反思。
1、冥想:
我们大多都知到打坐、禅修但内视和冥想就比较少人知道了,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这种刻意练习的方法非常简单:
一、手机上定个闹钟,十五分钟以后响,以后还可以加长时间。
二、找个舒服的姿势,坐着或躺着也行。
三、闭眼。(练久了睁着眼睛也行)
四、自然缓慢的呼吸。
五、把所以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开始会走神,发现把它拉回来就好了。)
刚开始还挺不容易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走神,等你发现以后,都已经想了别的事老半天了。但,这恰恰也是训练的重点: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在当前的训练中,就是观察你的呼吸。
用数数的方式,一吸一呼算一下。从0数到100再归0,如此循环。可是没有经验的你很快发现会走神,开始观注呼吸之外的东西啦,比如窗外的杂音,身体某个地方又痒啦等等……于是,你开始注意到把注意力集中是多么的不容易。
刚开始你会觉得时间过的异常的缓慢,甚至坐着坐着就睡着了。想信我,每个刚开始冥想的人,都会经历过这个阶段。这很正常,请不要放弃。
有时你心里会想闹钟怎么还不响。心里想着快点响,很急燥,慢慢的你就学会了控制情绪,情商也提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专注练习你会发现脑门上有一种感觉。如果你体会到这种快感时,你会停都停不下来。
最有助于休息的活动前三名是:
1、阅读。
2、亲近大自然。
3、独处。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活动无一不是让你静下来,慢慢的把注意力拉回到自身的活动上来。大家在独处的时候,更容易放在自己的感觉、身体及情绪上。冥想的原理和它们其实是相通的,通过主动的全神惯,让元认知能力彻底的放松。
现在,科学已经证明,冥想这种练习可以真接增强训练者的大脑皮层面积。大脑皮层表面很多褶皱(也叫回沟),大脑皮层表面的增加其实就是回沟增多的结果。你能想像这种刻意练习对大脑有多大的好处了吧?
2、兴趣:
其实,大多数人直到成年,都没有哪怕养成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基本上感觉没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去主动“全神惯注”的去做。
全神惯注分为两种:主动和被动。被动的全神贯注大多数人都体验过,比如看小说、电视剧、玩游戏。这种全神贯注其实是来自外部的控制。小说、电视剧、游戏的设计者们都是“掠夺他人注意力的专家”,他们知道如何设计才能让人们兴奋,让人们上瘾,让人们离不开,甚至不惜动用一切心理学成果去把控自己的“猎物”。
我们这里说的其实是“主动的全神贯注”,主动的全神贯注比被动的至少多出了一个维度:
专注于提升某个技能。
其实锻炼于否,并不在活动本身,而在于是否“主动的全神贯注”。
读了一本小说,并没有引发深入思考,玩了一个游戏,结果永远都是被设计者牵着鼻子走。这些都明显不符合我们锻炼元认知的准则。
如果刚开始锻炼元认知,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
是否顺利。
无论是刻意练习还是主动的全神贯注,都不会那么容易,不会那么顺利。即便是有兴趣支撑的全神贯注,其实也需要你克服一些困难才能继续下去。
3、反思:
所谓“日三省”,并非圣人才拥有的习惯,这几乎是刻意练习元认知能力的最效高手段。所以,这是人人天天都要做的事情。
每天发十分钟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逻辑谬误?琢磨一下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又缘何而走了那么个思路?有没有考虑其它可能的结果?琢磨一下自己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琢磨一下那些因素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关于反思,其实最好方法的就是记录。没有人一次就能把问题想明白。大多数人尤其是刚开始反思的人,都需要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的思考。反复的思考,反复的琢磨才会有一丁点的进步。
所以这个时候记录的必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没有人能够清楚的记得自己想过的每一个细节,也自然不会知道如何修正。只有记录下来,我们才有机会回顾,并知道自己到底在那些细节上放了错。
这个反复打磨,反复修正的过程,我们的元认知能力也被锻炼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