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知道刘良华教授怎么解释吗?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解释呢。他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阅读”。在那个年代,“学”就是“阅读”的意思。什么是学而时“习”之?就是说,你要去读书,并形成某种习性、习惯。这才叫学而时“习”之。“习”不一定是“复习”的意思,它是说:一定要变成习惯。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大概是说,如果你拿去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无论他离你多么遥远,他都来到你的身边,与你展开一场谈话。它是第一句话的延续。你说,不是这样解释的,正确的解释是:不仅要读书,还要有朋友。当然,你可以那样解释。我认为我的解释更有意义。你看,他凭什么第一句说“读书”,然后又跳到“朋友”那里去了呢?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就是说:你读书的时候,作者就从远方来到你的身边。作者是你最好的朋友。书是最好的朋友,你无论在哪里,它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第三句话叫作“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你读了那么多书,你不要觉得你很厉害,总要卖弄,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当别人不了解的时候,你就很生气很郁闷,总是觉得怀才不遇,到处抱怨。孔子认为,这是最糟糕的人。只要你有才华,你根本不用担心。总有一天,别人会知道:啊,那个人很牛,很厉害,很优秀。因此,不要抱怨。
怎么样?刘教授的解释是不是很独特?
以前,我总以为《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中的三句话,孔子说的是三个不同的方面,从没从一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去理解。在看到刘良华教授说到教师阅读时这样解释三句话,我觉得特别开脑洞:这话还可以这样解释!有趣!独特!可返回头来想想,教师阅读确实该是这样的。
读书读到这样新奇的解释,大概也属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吧!这就是读书的快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