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5月24日晚上,第一次《孝经》论学选题时,纳言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问题是:生而为人,孝是天生具备的,还是后天教育而成的呢?
当时,我在第一时间留言说:“孝即是天生的,又是后天培养的;但又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孝是需要用心感悟的,当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三年之爱”,什么是“父母唯其疾之忧”时,就知道如何尽孝了。但这还不是孝,只有用心落实了做到了,那才叫孝。”
是不是像绕口令。为什么这样说,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像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动物的本能,是天生的;但人不一样,生下来虽然有知觉,但还不会尽孝。说不是天生的,就是一些孝德理论知识确需后天培养,然而有些人一辈子没有读过《孝经》,也能把孝尽到极致。所以说,孝不是把《孝经》等经典背的多熟,讲的多好,而是要用心去感知、感悟、感受的。当你真正从内心里感悟到了父母那“三年之爱”是什么?感悟到了自己是父精母血,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感悟到了“母活一百岁,长忧八十儿”的真正内涵,感悟到了“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痛苦心情时,就知道该如何做了。光知道如何做还不行,还必须实实在在的去做了、做好了,那才是孝。
所以,非要给我定个题目的话,就叫做:孝是需要感通的。
所谓“感通”,意思是一方的行为感动另一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孝经·感应章》有言“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佛语里有一句话叫“至诚感通”,意思是指志诚到了极点的人都会心灵开通、觉悟。也就是说我们对待某事某物,要心意真诚,一分真诚有一分收获,十分真诚就有十分收获。
下面,我就从我的家庭说起吧:
我现在住110平方的房子,家有四代7口人:岳母,我,爱人,女儿,女婿,一个外孙女,一个外孙,岳母今年100岁,小外孙现在两岁半。可以说是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和乐且耽。2021年3月,被命名为濮阳市“和睦家庭示范户”。
我爱人和我一样,都是兄妹六人,不同的是我家弟兄五个,一个妹妹;她是一个哥哥,五个妹妹。我爱人最小。从我们结婚,我们就一直和岳父岳母住在一起。岳母93岁以前还是说走就走、想来就来的脾气。早上五点说是出去散步,说不定打上面的就走亲戚了。这些年,基本不去其他女儿家住了,爱人的姐姐来叫也不走。尽管老人家今年100岁了,可神志还算清醒,生活基本自理,就是像小孩一样,白天睡觉,晚上11点以后基本不睡,要吃四五顿饭。爱人每晚都要起来给老人做饭;白天还要照看小外孙,每天睡觉的时间很少。
我曾发过一个朋友圈,说:什么叫天伦之乐?天伦之乐就是“上有九十九,下有刚会走。”录的是老太太用小推车推着一岁多的小外孙在客厅散步的视频。
天伦之乐有乐,有时也有苦恼。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老人躺在床上时间长了,加上眼花耳聋的,做儿女的最难做到的就是“色难”。记得去年在杨杰老师《孝经》学习解惑答疑时,我曾经给杨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大概意思是:每当爱人对老人态度不好时,我这当女婿的该怎样做?在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就问我爱人,啥叫“返老还童”。返老还童就是人老了以后,她的智力、体力都像小孩子一样,到去世时自然就和刚生下来一样。所以养老人要像养小孩子一样,不能烦,不能急,也不适合大声说话;侍候老人就要像养育孩子一样。孩子把屎把尿拉到你身上,你烦过吗?小孩子一会吃这一会儿要哪,你烦过吗?这样一来,慢慢慢慢就好多啦。这大概也是老人不去别的女儿家得原因吧。其中的道理就是一个“感”字。
前两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如何对待老人上来了。当时,我说“孝敬老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正从心里不要烦。”你心里一烦,肯定脸色不好看,脸色不好看,声音就变调,脸色语气一变,老人也能感觉得到。我们一般人,都是把好脸色、好语气送给陌生人,传递给外人;唯独对最亲近、最需要爱的人,留下难看的脸色,难听的话语。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什么道理?就是父母的恩情,是可以从自己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去感受的。如何感受得到?只有用至诚之心。《中庸》说:“诚则明,明则诚。”如何去感?只有将心比心,用心去感。我们小时候的那“三年之爱”一般人是不记得的。那就从自己如何养育孩子感起。孩子病了,恨不得自己去受罪;孩子流血了,恨不得自己去受疼。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尿床了,都是大人睡湿地方;有一点好吃的,都是让孩子们吃,大人说不爱吃。只有这样去感受,去感觉,去感知,去感悟,你的心才算诚,也才能感的通。
俗话讲,“母活一百岁,长忧八十儿。”什么意思?老人的心是到死都爱孩子的。记得2000年,刚闹“新冠肺炎”的时候,我在单位经常加班,夜里经常开会。有一次,快12点了才回到家,可老岳母还在床上坐着,一问咋啦?爱人说,“一直在等你。你不回来,他不睡”,看我回家了,立刻就躺下睡啦。当时,我真的想掉眼泪。这些俗话,讲的大多是真理,可我们一般都当做笑话讲,实在不该。
《孝经》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心与心能够相通,有感就有应,以至诚恭敬之心去感,就有祖宗的鬼神来应;同样,跟一切圣贤,乃至跟天地、宇宙万物都可以感应。诚到极处,一切都能感通。圣人告诉我们,“孝”和“悌”做到极致的时候,就可以“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圣人不骗我们啊!
24孝的曾子“啮指痛心”的故事就是感通。
讲一个“至诚感通”的真实故事:中国十大孝子之一的大连王希海先生,二十四岁那年,父亲得病成了植物人,他放弃了去国外的工作,留下来照顾父亲。二十六年如一日,照顾卧床的父亲。有一次王希海的父亲突然发烧,多少天都不退,医生也查不出什么原因,他很着急!晚上做梦,拿着个梯子登墙,发现左梯子腿断了,这个梯子怎么也撑不起来,醒来以后,他说我父亲左腿有问题,一检查果然有个大疖子,医生把疖子挖出来,也就不发烧了。现代科技能解决植物人发烧的原因吗?按理说,是应该能的,可偏偏查不出。而孝子就能有这样的能力,做个梦就能解决问题。这也许也是一种感应吧。
所以说,孝是需要自己去感悟的。大家都行动起来,去用心真诚地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