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分封制度才能救晋朝,才能保证国泰民安,才能保证大晋王朝万世一系!
这种观点出自当时晋朝的大臣陆机、刘颂、段灼这些人。
大家都知道,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行郡县以来,中国就由之前的诸侯分封制,靠血脉联结,天子和贵族一起管理国家的封建制,转而采用以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制,或者也可以叫郡县制。
虽然秦末汉初也有分封的诸侯国,但是慢慢的都被郡县所取代。原来的在王朝内部的一个个分封的小国家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受中央管辖的郡县,郡县的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但是晋受魏禅,晋武帝继位之后,开始大封宗室,封邦建国,重新采用分封制。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的人说,这是西晋的司马氏吸取了曹魏灭亡时曹家的宗室没人能帮忙的教训,所以加强宗室的权力来保护司马氏的江山,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心,所以实行才分封制度的,正所谓以宗室诸王为国之屏藩。其目的就是在于如果权臣擅权篡位的时候,司马家的人能够有能力进行反抗。
其实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以及王公大臣认为,郡县制度容易导致祸乱,而封建可以维持国家的稳定,使得国泰民安!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所造成的,由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整个国家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社稷累卵,生灵倒悬,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十不存一。
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以及王公大臣,开始反思自秦开始实行的君主专制和郡县制度,开始质疑这一套政治体制。可以说这种反思和质疑从天下大乱开始一直到唐代的中晚期,一直都存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晋初的很多知识分子就开始怀疑儒法合一的秦制帝国的一切,从思想学术,到政治制度,无一不受怀疑。在思想上表现为玄学兴起,玄学其实就是对传统尤其是儒家的反叛。作为古代王朝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在这一时期衰微,儒生遭受打压。在政治制度上分封制度在晋初大受推崇。
陆机和刘颂对于封建制度的推崇
所以说正是在这种“反思”的背景下,封建制开始成为了晋初的主流,当时很多人开始谈论分封制的好处,当时的名士陆机就在他的《五等论》中谈到封建制度,他就说:“
见绥世之长御,识人情之大方,知其为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图身;安上在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故《易》曰“悦以使人,人忘其劳”,孙卿曰“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利也”。
意思是人都是自私的,所以要想天下长治久安,就要让天下人都得利。所以,满足大家的利益,才符合天子的利益。那么,怎样才能满足大家的利益呢?
他接着说:
是以分天下以厚乐,则己得与之同忧;飨天下以丰利,而己得与之共害。 利博而恩笃,乐远则忧深,故诸侯享食土之实,万国受传世之祚。夫然,则南面之君各务其政,九服之内知有定主,上之子爱于是乎生,下之礼信于是乎结,世平足以敦风,道衰足以御暴。
意思是:所以,就该把天下分割成一块块的,封给那些诸侯,让他们世代相传。于是,诸侯知道这些土地实实在在就是自己的,一定会用心打理,也就会善待土地上的人民。而百姓知道这家诸侯会世代统治自己,也就会对之有发自内心的崇敬,这样的话,在和平时代可以保持社会风气,一旦有人作乱也可以迅速平定。
他接着又批评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政,郡县之长,为吏图物。何以徵之?盖企及进取,仕子之常志;修己安人,良士所希及。夫进取之情锐,而安人之誉迟,是故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惮;损实事以养名者,官长所夙慕也。君无卒岁之图,臣挟一时之志。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在郡县制的模式下,官员们的俸禄来自朝廷而不是百姓,他们的升迁取决于他们是否合皇帝的心意、而他们的生死有时候也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的眼睛只会盯着上面,为了完成皇帝的任务,才不会去管百姓的死活,苛政暴政通通肆虐下去,反正只要做得好,让皇帝满意,三五年就可以升迁走人了。完全不用在乎百姓的利益。
而他声称,五等封建之制度就不同了:
五等则不然矣。知国为己土,众皆我民;民安,己受其利;国伤,家婴其病。故前人欲以垂後,後嗣思其堂构,为上无苟且之心,群下知胶固之义。
封建制度之下,由于土地都是自己的,诸侯都是在为自己治理国家。各个被分封的诸侯都知道国家也是我自己的领土,领土内的百姓是我自己的百姓,百姓安定了,诸侯也能享受的好处。对于老百姓也是一样,国家受到伤害了,自己也会受害,所以这种制度由于利益的绑定,能使得天子与诸侯和百姓上下齐心。
在谈及秦制郡县帝国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陆机也说了郡县制度的弊端:
降及亡秦,弃道任术,惩周之失,自矜其得。寻斧始于所庇,制国昧于弱下,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共害。虽速亡趋乱,不必一道,颠沛之衅,实由孤立。
这段话陆机就认为秦朝覆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孤立”。说你秦朝废封建行郡县之后,自以为比周更先进,把百姓当最大的敌人,君主知道削弱大臣和弱民,赢秦皇室妄图把天下的好处全给占了,这样就导致了自己的孤立局面,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没有自己宗室站出来为你效力,所以秦亡的原因实在是因为由废封建行郡县所导致的孤立。
而谈及汉代“有名无实”的封建制,也称是因为使得中央政权在出现“强臣专朝”的局面时被轻易窃取。
另一位当时的名士刘颂也对封建之制大加推崇,比如他就说:
善为天下者,任势而不任人。任势者,诸侯是也;任人者,郡县是也。臣又闻国有任臣则安,有重臣则乱。而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而为重臣矣。 何则?国有可倾之势,则执权者见疑,众疑难以自信,而甘受死亡者非人情故也。若乃建基既厚,籓屏强御,虽置幼君赤子而天下不惧,曩之所谓重臣者,今悉反忠而为任臣矣。
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会顺应形势,而不是依靠人。顺应形势,指的是分封诸侯;依靠人,指的是郡县。我又听说国家有能臣就安宁,有权臣就混乱。
但建立国家的根基不深,没有枝干相辅的局势,那样的话所谓能臣的人也就变成了权臣。为什么呢?
国家出现倾覆的势态,当权的人就受到怀疑,被众人猜疑就难以自信,而甘愿接受死亡,这不符合人性,因此为保护自己的缘故就成了权臣。
但是如果国基深厚,作为屏障的宗室诸王强大,那即使立幼小的君主天下人也不会忧惧,过去所说的权臣,现在反而成为能臣和忠臣。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颂就劝晋武帝要赶紧建立封建制度,晚了可就来不及了,他说:
建侯之理,使君乐其国,臣荣其朝,各流福祚,传之无穷。上下一心,爱国如家,视百姓如子,然后能保荷天禄,兼翼王室。今诸王裂土,皆兼于古之诸侯,而君贱其爵,臣耻其位,莫有安志,其故何也?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故也。 今之建置,宜使率由旧章,一如古典。然人心系常,不累十年,好恶未改,情愿未移。臣之愚虑,以为宜早创大制,迟回众望,犹在十年之外,然后能令君臣各安其位,荣其所蒙,上下相持,用成籓辅。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建立诸侯国,在于使诸侯以藩国为乐,大臣以能在封国的朝廷为光荣,各自福运传承,传到万代;上下同心,爱国如家,视百姓如子女,然后才能保持享受福禄,同时保卫王室。
现在诸侯王的封土,都超过了古时的诸侯,但诸侯轻视爵位,大臣以所处的职位为耻辱,没有安定的心志,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由于他们地位和郡县相同,没有封国的制度的缘故。现在的建置,应该按照旧有的章程,一如古代的典制。但人心都是守常,不到十年,好恶不会改变,心愿不会变化。
我觉得应该早建制度,建立的迟了就会失去众望,如早立制度然后就能使君臣各安其位,以所受的职位为荣,上下互相支持,形成藩屏辅助的事态。
总结
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是陆机还是刘颂,他们对于封建制度的讨论,确实是见微知著,非常深刻的指出了封建制度的优点。
如陆机所言,在封建制度之下,封建贵族制度虽然不平等,但是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天子下面是诸侯,诸侯有自己的封地,封地上的农民只对诸侯负责,天子并不能管理诸侯国内的百姓。地方上的世袭统治者为家族长久统治考虑,会更加注重保障当地人民的福祉。由于自己世世代代统治这里,地方的统治者对于当地人民就不能剥削过甚,否则就会损害自身的现实利益;
相反,在秦制中央集权的帝国郡县制下,官员都由朝廷任免,这些官员对百姓没有任何感情,也许在一个地方做几年官就调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根本不会在意百姓的死活,他们为了邀功取宠可以为皇帝办任何事。流动性较高的普通官僚则倾向于在地方上榨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来取悦皇帝,以求增进仕途,而这样一来也就容易造成百姓的反抗,从而发生暴乱。
在分封制的模式下,他们的统治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土地之内的所辖百姓,而到了郡县制,地方官们的统治目的则是为了皇帝。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也就明白了,当时晋初之所以采用封建制度就在于对于郡县制度和秦制帝国的反思和反抗。
之所以行封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和大家想的一样,给予宗室诸王权力,以便晋室危难之时宗室诸王可以维护司马氏的江山。
另一方面则是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秦制帝国的郡县制度被认为是自秦到晋天下大乱的本质原因,废郡县行封建可以使得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当时在天下大乱之后的人民对于儒家、法家以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彻底失望,产生反思的结果,认为恢复到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就可以避免这样的大乱了。
关于陆机和刘颂的议论可以说确实是封建制度的事实,但是欲至其所至之竞,必有其所由至之途。封建制度被打破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走向,这在铁器在春秋初期得以大范围得以使用,使得个体的独立性增强,原有的周制的宗族社会以及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遭到瓦解破坏之后,封建制度已经是不可能再继续维持了。
出于农耕发展的需求以及地理环境和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实行大一统,并进行高度的集权,并且产生君主专制的最高首脑,也就是皇帝,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不会以陆机、刘颂等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