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电影《默杀》,讲述了校园霸凌以及家庭教育问题。这类电影在做了母亲之后接受度越来越低,因为太容易共情了。偶然刷到电影发布会的视频,吴镇宇老师说:“在拍戏的时候,剧组的法律顾问和心理学家都让被霸凌者去报警,为什么会跳过学校呢?”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存在质疑。
学校是大多数霸凌行为的发生现场,也是霸凌者与被霸凌者长期相处的地方。那为什么要跳过学校去直接找警察呢?首先,霸凌会对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伤害,报警可以及时制止霸凌行为,保护受害者的安全和权益。其次,霸凌是一种违法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对人身权利和尊严的保护。报警可以让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制裁,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公平正义。
同时,报警可以对霸凌者起到警示作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从而减少类似行为的发生。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一系列的措施其实都是在霸凌事件发生之后,那么发生之前我们就真的无能为力,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再去处理吗?
感觉这与治病很相似,身体上的某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等到反应很强烈的时候,基本都已经病得很严重了。所以加强了常规的定期体检,就可以提早在有发病迹象的时候出手干预。并且身体上的某一个地方生病,也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么单项思考,它是一个整体的问题,也需要整体的来治疗,这很像中医,需要整体的调理与治疗以达到一种平衡。
那么是不是可以把这种思想移植到治理校园霸凌问题上呢?这件事情社会反响巨大,目前关注这个问题的人也很多,但似乎都在各说各的理,各甩各的锅,没有真正统一地去看待。
我看到视频下面有评论写道:“学校和老师没有权力,打不得骂不得,还会被投诉,学校也是弱势群体。”非常理解老师们的不容易。而且这个问题单独依靠学校及老师的力量是不够的。个人认为这应该由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改变。
首先是家庭,家庭教育对人的性格与习惯、认知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从出生到成长3岁,都需要抚养人照顾与养育,没有抚养人养育,生存都是问题。在这3年里,学会站立、走路、吃饭、说话等一些基本生存技能,也会产生对抚养人的依恋关系。
3 - 6岁,会学习到基础的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包括情绪和自我认知。所以在上学前,这些作为人的基础是家庭所建立的。应该提供相对稳定的抚养关系、家庭关系以及稳定的环境。让一个生命在初期阶段就体会到爱与关怀,他才会有能力、有认知地关怀他人,去爱这个世界。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生命的延续都来自于父母,与生俱来一种依恋。所以父母的陪伴、关怀与爱是一个新生儿最初对这个世界的印象,也有心理研究表明人类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这个关系中,婴儿学会依赖和信任主要照顾者,同时也形成了对他们的情感依恋。
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促进婴儿的自我认知、情感调节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此相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可能导致个体的情感和行为问题,例如情感不稳定、依赖性、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等。有研究表明,早期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等。因此,建立并维护健康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幸福感都至关重要。
所以在家庭环境中,早期我们需要为孩子们打好基础,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尊重并理解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建立良好的沟通,因为只有保持良好的沟通,才会知道他下一个阶段,也就是学校阶段的生活细节,因为这个阶段中父母无法长时间参与其中,所有的反馈都来自于父母与孩子或者老师的沟通中。
我们人生中有接近20年的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从早上7点多开始到下午放学,一天当中有8 - 9个小时是在学校的。所以学校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
其实孩子们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老师大部分都可以知道,学校里面没有秘密。如果一个孩子最近的情绪与状态不正常,过于沉闷、眼神躲闪,老师是不是可以提前发现,并进行干预呢?目前很多学校都有心理辅导老师,但是真正运用起来的却不多。有些学生想去不敢去,因为去过之后同学们就会知道,并且会产生孩子们的臆想。
而青春期的孩子们自尊心也比较重,没有办法面对这些议论,所以不敢去。如果可以有办法鼓励孩子们进行心理干预,是不是很多压力与刺激也可以得到缓解。学校的职责不应该仅仅是授业,还应该是解惑,解开疑惑和疑问,帮助学生理解某个问题与情况。解知识之不惑,解人生之不惑。以前总说教书育人,这四个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被活生生拆分开了,现在只有教书,育人的工作变得不重要了。
此外,也有一些个别老师,他们本身就是霸凌的施暴者或是协助者。无法做到对学生们一视同仁,只用成绩来区分人的好坏,并从老师的层面就对学生划分了等级,使成绩好的学生享有权利与优势。但赋予权利的同时又没有做好平衡工作,致使学生之间的阶级偏差越来越大。甚至还有一些老师,自己带头羞辱成绩不好的学生。人是有群体性的,就是我如果想融入这个群体就必须去做这个群体认同的事情。老师就成为了一个群体象征,所以老师们应该保持一种中立且尽量公平。
学校不该只是一个向社会输出工具的地方,而应该是培养活生生、健康、有知识、有理想的人的地方呀。一味地追求分数,追求所谓的精英教育,那难道成绩好的人就一定是好人吗?就一定不会犯罪吗?如果不注重育人,只注重选拔,那么最终投入到社会上的又会是什么人呢?
目前高智商犯罪和大学生犯罪也很多,这些人也是一步一步走到最终的犯罪的。所以社会制度上也应该对这个问题作出改变。大概从20几年前就说过要教育减负,直到现在我们这代人的子女都已经开始上学了,这个减负都没有实现过。并且现代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不止有学习上的压力,还有心理上的压力。
一切都要看分数,没有体育课、没有户外活动,甚至课间都不允许出教室,最应该发展体能的时期,全部被困在教室里看书做卷子。更可怕的是,一些重点学校为了升学率,学习压力非常大,一个年级4、5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学生被判定有心理疾病。
社会的评价标准太单一了,就造成大家都在挤那根独木桥。所以近两年国家也在扩大职业技校的招生,但是整体社会体系还没有办法接受职业技校。包括薪资、社会地位、受尊重程度,这都与预期相差甚远,如果这些问题不提升,谁也不会去主动选择,那么大家就都会想办法在前面卷。
但是真的需要那么多高等教育的人吗?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还未达到高端制造的程度,自然没有那么多岗位给这些高等教育的人。所以才会有现在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只能卷学历,又造成了学历贬值。但是从最近的教改来看,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真的可以落实,也许以后的孩子不会再有这么大的压力。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我们都是这个社会里的分子,我们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更多的人意识到,并开始改变,才会有更大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