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十元战袍的价值突围:当消费主义成为新时代的潮流障碍

夜深人静,手机屏幕突然跳出某个消息,邀请我去回答问题。

当我受邀打开来了解信息的时候,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径直地映入眼帘:“你敢穿50元一件的衣服去上班吗?”

我盯着这行字足足三分钟,先是困惑,继而震惊,最后忍俊不禁。

我十分不理解,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化到需要“敢不敢”,才能决定穿什么衣服上班了?

这让我想起古代某些评判标准的场景,只不过如今的评判台换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而衡量的标准也从“是否符合规范”,变成了“是否穿得起足够贵的衣服”。

当代职场早已演变为一个巨大的展示舞台,每个人都是参与其中的表演者。

某金融公司HR朋友告诉我,他们有一套不成文的“衣着价值公式”:初级员工每日行头不应低于月薪的1%,高管则要达到5%。

按照这个算法,一个月入两万的职场人士,每天至少要往身上堆200元的“身份证明”,否则就会被视为对主流价值的违背。

曾有位程序员穿着超市促销的39元T恤参加产品发布会,结果被客户私下质疑公司实力,最终导致合作流产。

你看,在这个奇特的社会现象里,衣服的价格标签已经变成了某种社会地位的识别码,不验证就无法通过社交的检验门。

消费主义引领者们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全套理念。

有奢侈品牌CEO曾公开宣称:“我们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梦想。”多么精妙的蛊惑话术啊!

当年轻人用三个月工资换一个logo时,他们确实是在购买一种身份认同,一个承诺让他们提升社会地位的虚幻承诺。

社交媒体上的一些网红们,就是当下的所谓“潮流导师”,每天举行着“开箱展示”和“穿搭示范”,教导大众如何通过消费获得认同。

有调查显示,Z世代中62%的人会因社交媒体压力购买超出承受能力的商品,这不正是现代人追求认同的典型表现吗?

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消费热潮中,我们集体患上了“价格标签关注症”。

相亲市场上“穿优衣库的男生不能嫁”的论调,办公室里“她背的包是平价款”的窃窃私语,商务宴请中“他的手表不够档次”的眼神交流......

这些细微评判,构成了当代社会的“服饰评选台”。

某次我亲眼目睹一位女士在电梯里,偷偷翻转手提包藏起logo。这个动作透露出的是对他人眼光的在意,都是害怕被批评的自我保护。

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既当评判者又当被评判者,在衡量他人的同时,也在焦虑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被衡量的对象。

想要解开这个复杂难题,或许要从重新定义“得体”开始。

日本早已兴起“超值时尚”(Value Fashion)风潮,原宿街头充斥着“全身穿搭不超过5000日元”的潮流青年;德国工程师们骄傲地展示同一件衬衫穿了十年的秘诀;法国女人深谙“三件基础款走天下”的智慧。

最重要的是,还有特别特别值得学习的,我们中国老一辈的传统美德——节俭生活,拒绝任何不必要的铺张浪费。

他们面对“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时,展现出来的自信中,又充满了生活智慧的骄傲之光,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一下。

真正的优雅从来与价格无关,而关乎那份“我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的从容。

回到那个引人思考的问题:你敢穿50元一件的衣服去上班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敢!我还要穿出百万气场,穿出专业自信的架势。

毕竟,在这个注重表象的时代,最难得的不是衣服的价格,而是不必用价格来证明自己的自由。

当某天我们能够坦然地说:“这件T恤25块,我穿着真舒服。”

而不是刻意地解释:“哦,这个啊?我的朋友特意从国外带回来,送给我的。”

那才是真正的价值突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消费主义的潮流评选台中,成功突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