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9 Blue文 读书打卡
书名:《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曼尼
章节:第27章〈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书摘心得:
禀赋效应是指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就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针对选择,标准理论给出了假设为:人们的选择偏好很稳定,不会随时间推移发生改变。前者理论的断言则截然相反,该理论认为人们选择留在自己当前位置上的原因是他们想规避损失。选择的两个方面:第一,人们的偏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参照点发生变化。第二,改变的不利之处比有利之处更突出,其有利之处包括对倾向于现状的偏见。损失厌恶只能表明我们的选择总是强烈偏向区间参照情形的学校。(而且通常情况下会偏向较小而不是较大的改变)。
用来“使用”的商品和用来“交换”的商品之间的不同。出售自己常用的商品,会激活大脑中与厌恶和痛苦有关的区域,购买行为也会激活这些区域,但只有在买方认为价格太高,既当你觉得卖方的要价超过了交换价值时才会这样。市场的魔力对于那些想使用某件商品的所有者(卖家)而言根本就不起作用。"卖方"设定的现金价值比“买方”设定的高出两倍多,这个比例与有风险选择的损失厌恶系数非常接近。在不同的经济领域领域的研究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包括许多家庭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与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预测不同的是,价格上涨的效应(基于参照价格的相对损失),竟然是收益效应的两倍。
前景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参照点是存在的,而且一定量的损失比等量的所得影响更大。然而,我们都知道参照点是不稳定的,在不同寻常的实验环境中尤其如此,而且禀赋效应可以通过改变参照点而消除。
经验丰富的商人显然已经学会了正确提问,即“与可以得到的其他东西相比,那个杯子真的是我特别想“得到”的吗”。经济学家会问这个问题,有了这个问题,禀赋效应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得到的快乐和放弃的痛苦之间的不对称性没有关联。
“在贫困境遇中做决策”-不存在禀赋效应。在前景理论中,贫困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低于自己的参照点。有些商品是穷人买不起的,因此他们总是“处于损失中”,他们会觉得自己得到的那一笔小钱算是减少了的损失,而不是所得。这些钱可以帮助一个人向参照点再靠近一点,但穷人却总是徘徊在价值函数陡坡最大的地方。穷人可以像商人那样思考,但其原动力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商人不同,穷人对获得和放弃之间的区别很在意。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只能在不同的损失之间作出选择。对于穷人来说,花钱就意味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