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计划要在三年内完成第一本书的组稿。主题是“一个教师退守到家庭之后发生的故事”。退守到家庭,源于张文质老师的《我的教育退守之路》,我理解它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教师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其二是从家庭出发寻找对孩子更好的教育之道。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呢?回顾过去,受到文质老师《奶蜜盐》的影响,我认为自己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是做得比身边的大多数人好的。儿子14岁了,单纯善良,孝顺懂事,成绩优秀,积极上进。从怀孕起,我就坚持每晚睡前给儿子读书,坚持了8年。在教育的剧场效应白日化阶段,我坚持选择离家最近的学校就读,也没有让儿子上一节文化类培训课。我在工作中常常被男孩家长们咨询各种教养问题,我跟他们讲述自己的做法,给出合理建议,深受他们的信任。据很多家长反映,男孩子在小学阶段是问题比较多的,比女孩更令人头痛。然而我认为这些问题男孩往往也是特别单纯可爱,个性突出的。我想讲述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天真淳朴的童年美好,温暖更多的人。
展望未来,我充满希望。过去的近10年,我让自己成了一个装睡的人。当细纹爬上眼梢,白发惊现鬓角,恍然到了40岁的年纪,我恐慌不已。我得醒来。如果说,走进第五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之前,我是犹豫不决,随时给自己留有退路的。那么在三天的学习之后,我最大的改变是——走出来,走下去,随时随地地肯定自己。明霞老师说: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时间和理由,不做一件事,总能找到千万条借口。这是真理。我想说:我就是想写成一本书,我有千万条理由,有满满的时间。孙明霞现象告诉我,真心诚意对待自己的课堂,书会自然长出来。课堂是我职业的主阵地,既然每天都无可避免,我完全可以学习明霞老师,更用心一些,更多一些思考,上好课何愁书不能长出来呢?张文质老师从他25年教育写作中归纳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倾诉者”。他说,随心所欲地自由自在地表达是最有冲击力的。很显然,每个人都是需要倾诉的,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拿起笔来倾诉呢?不再有挑战,不再有新鲜感,不再有惊喜的小学教师生活,让我能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少,越来越容易为非常小的事情感到惊喜。也不要紧吧,把这样的惊喜记录下来能感动自己又有何不可呢?文质老师的第三个关键词是“问到底”。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中会遇到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我将这些问题问到底,总会问出些什么,写下来就是。明霞老师刚开始也是随心所欲地写,遇到什么些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她已经出了6本书啦!我知道自己总是虎头蛇尾,文档盘里堆积着一幢幢“烂尾楼”,我不会表达,没有读书积累,没有语言,没有逻辑……其实也不要紧。田健东博士的讲座《有效表达的底层逻辑》,我虽然很多都没有听明白,但是推荐的书《风格感觉》《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简明连贯得体》我是会去读的。田博士给我们分析的案例《英国大学开印度英语课》我是听懂了的。他说他花45分钟写一篇稿,几乎总是将15-30分钟来写第一句话。我会用他教的办法去修复我的几十栋“烂尾楼”。刀哥说:写作就是打喷嚏,受到刺激然后有感而发。问题所在即写作之始。教育因写作更有意味。受刺激是教师的日常,有问题也是教师的日常。写作和教育如此契合,相辅相成,教师不写作还真是罪过。
未来可期,当从把握当下开始。我的计划是如下三条:第一条掉书袋,从孙明霞老师的书开始,读透一位作家。读《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风格感觉》《简明连贯得体》,学习表达。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培养了不起男孩的100个细节》,寻找可以借鉴的写作角度。找空隙时间读,每天不低于1小时。第二写作积累。每天固定20:00——21:30为写作时间。每周硬写也要完成3000字。第三打开自己,把写作的文字放进简书平台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