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格林德开创了一门新学问-NLP,中文意思就是用神经语言改变行为程序。后来他们的学生罗伯特.迪尔茨和格雷戈里.贝特森创立了NLP逻辑层次模型。这个模型把人的思维和觉知分为6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
NLP逻辑层次模型适用于很多领域,诸如生活,商业,情感,也包括成长领域。可每次看到某某模型,或某个模型的组成部分超过3个小时,我就有昏昏欲睡之感,觉得这些东西太抽象。想必你也有同样的感觉,不过还是请你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让我把这个模型换个面貌,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个好东西。
下面,我以成长为例。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就很关键了,因为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成长等级,而NLP逻辑层次模型就可以作为衡量成长等级的标尺。
第一层:环境。处在这一层的是最低层的成长者,他们遇到问题后的第一反应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原因归咎到外部环境中,比如感叹自己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好老板,怪老师教得太差……总之凡事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没有错,这样的人情绪不稳定,往往是十足的抱怨者。
第二层:行为。处于这一层的人能将目光投向内部,从自身寻找问题。他们不会太多抱怨环境,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行为上,比如个人努力程度。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努力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的,所以他们往往把努力视为救命稻草。
这本没什么不好,只是当努力成为唯一标准后,人们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因素,只用努力的形式来欺骗自己,比如每天都加班,每天都学习,每天都写作,每天都锻炼……凡事每天坚持,一天不落,看起来非常努力,但至于效率是否够高,注意力是否集中,文章是否有价值,身形是否有变化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努力的感觉已经让他们心安理得了。说到底,人还是容易被懒惰影响的,总希望用相对无痛的努力数量取代直面核心困难的思考,在这种状态下,努力反而为他们营造了麻木自己的舒适区。
第三层:能力。处在这一层的人开始动脑琢磨自身的能力了,他们能主动跳出努力这个舒适区,但这一步也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因为在知道方法的那一瞬间,一些人会产生“一切都可以搞定”的感觉,于是便不再愿意花更多力气去踏实努力,他们沉迷方法论,收集方法论,对各种方法论如数家珍,而且始终坚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在前面等着自己,所以他们永远走在寻找最佳方法的路上,最终成了“道理都懂,就是不做”的那伙人。
第四层:信念和价值观。终有一天他们会明白,再好的方法也代替不了努力,也一定有人会明白,比方法更重要的其实是选择。因为一件事情要是方向错了,再多的努力和方法也没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而这些问题的源头就是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一个人若能觉知到选择层,那他多少有点接近智慧了,在生活中,这类人一定愿意花更多时间去主动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选择,毕竟选择了错误的人和事,无异于浪费生命。
第五层:自我意识。如果说“信念和价值观”是一个人从被动跟从命运到主动掌握命运的分界线,那么“自我意识”是更高阶,更主动的选择,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从自己的身份定位开始思考问题,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在这个视角之下,所有的选择,方法,努力都会主动围绕自我身份的建设而自动转换为合适的状态。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觉醒者了。
第六层:使命。在身份追求之上,便是人类最高级别的生命追求。如果一个人开始考虑自己的使命,那他必然会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为众人服务的层面上。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最高意义就是创造,利他,积极地影响他人。能影响的人越多,意义就越大。当然,追求使命的人不一定都是伟人,也可能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只要我们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即可。有了使命追求,我们就能催生出真正的人生目标,就能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
知识,让我们更好地感知世界
这个世界是有层次的,在NLP逻辑层次模型的帮助下,个体的成长便有了不同的呈现
一层的人找环境问题,他们是抱怨者,喜欢说:“都是你们的错”
二层的人找努力问题,他们是行动派,喜欢说:“我还不够努力”
三层的人找方法问题,他们是战术家,喜欢说:“方法总比问题多”
四层的人找选择问题,他们是战略家,喜欢问:“什么东西最重要”
五层的人找身份问题,他们是觉醒者,喜欢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六层的人找意义问题,他们是创造者,喜欢说:“人活着是为了利他”
现在,我们可以脱离这一模型,记住“环境,努力,方法,选择,身份,意义”这几个词就行了。有了这把标尺,我们就能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能够觉知自己当前的状态。
没有层次的指引,你可能意识不到自己还有更好的选择,因此被困在当前的层次,就像当你只知道“努力”这一个招数时,就不太可能主动去琢磨“方法”,更不太可能去主动思考“选择,身份和意义”了,甚至很可能把当前层次的聚点,诸如“努力”“方法”,当成目的去实现,以致不自觉地走偏。
但反过来,一旦我们清楚了全局框架,就可以成为“自由人”。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
这正是让人感到喜悦的地方,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选择,特别是当我们能够从上至下地总览全局,能够从高纬度看问题时,低维度的问题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人生目标和意义,想清楚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一旦解决,我们自然就知道该怎么选择,找什么方法,如何努力。不用刻意追求,一切水到渠成。
现代社会,人人都在学知识,但我时常问自己:学习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似乎有了一个新的答案: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和感知世界。有了感知,我们便能更好地定位和应对。
那么,你在这个世界的哪一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