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秋开始的战争,至1842年春东南壁垒的倾塌,全面事实表明清王朝在军事上绝无出路。
先后出场的前敌主帅们心里都明白了这一点,却要瞒着按动他们命运的道光帝,殷鉴不远,琦善、伊里布在京城被审判,如同遮天的黑云蒙住他们的心灵。
浙江巡抚刘韵珂是个特例,公然倡导抚议,上书十可虑,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或现实存在的隐患。但是他本人包括清王朝无人可为之解。这一时期主抚与主剿的区别,仅在于他是否在战区,是否负有抵御英军的实际责任。所以如刘韵珂,林则徐等能直面现实者仍是少数。
林则徐此时提出关于建立水军的思想,但是缺乏近代化的科技和工业为基础,因此这一设想只有思想史上的意义,并无军事史上的价值。
这个时候的道光帝决定的抚与他战争初期的抚已有很大不同,之前的他并不打算接受英方的条件,一切举止与古已有之的抚夷并无区别,领过一年半的战争他已认识到不做出点让步已不可能。
之后从杭州湾到扬子江屡战屡败,镇江之战是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是鸦片战争中抵抗最为激烈的,英军投入兵力最多,损失最大,共有39人毙命,130人受伤,3人失踪。一方面英军轻敌,另一方面八旗兵坚强抵抗,1185 名京口驻防八旗已于此驻防200年,家产眷属在此,祖坟在此,保卫的不是抽象意义的国而是实实在在的家,故能奋勇拼死。
只有家国利益一致时才会在民族战争中视死如归。战死239人,受伤264人,失踪68人,道光帝的朱批:不愧朕之满洲官兵,深堪悯恻。
道光帝派往主战场的主帅耆英,伊里布为了让英军赶紧离开,最终在8月29日,南京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亲笔画押签订条约。耆英等人甚至提议立即签字,使得英军诧异中国代表对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都不加审查,很容易看出来,他们焦虑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英军赶紧离开。
南京保全了,英军退出了,战争结束了。一英军军官在其回忆录的结尾用大写字母写了一句得意的话,中国被一女子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