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生前最后创作及去世后出版的小说。与《劝导》一起合集出版的还有小说《诺桑觉寺》。
《劝导》和《诺桑觉寺》合集出版之时,简•奥斯汀虽然已经去世,但这两部小说合集出版的署名第一次正式署上“简•奥斯汀”的真名。
看到书名《诺桑觉寺》,心里不觉有些疑惑。“诺桑觉寺”咋一听,倒很像是一个寺庙或者古刹之类的地方。
实际上——不是!“诺桑觉寺只是一座舒适方便的现代化住宅。”
《诺桑觉寺》仍然在讲一个爱情故事。如果说,《诺桑觉寺》与简•奥斯汀创作的其他小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要先来了解一下简•奥斯汀提到的“哥特小说”。
什么哥特小说?以下是我从网络搜索到的专业解释。
哥特小说是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沃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而产生。
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其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哥特小说有两个分支:
一个分支是恐怖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坚持传统的手段,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病态的邪恶,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如马修·刘易斯的《僧人》。
另一个分支是感伤型哥特式小说,其特点是保留古堡场景,但抛弃过分的神秘成分和极度的恐怖气氛,使故事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如安·拉德克利夫的《尤道弗的奥秘》。哥特小说的主要亮点:“哥特式古堡”和“超现实恐怖”。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
《诺桑觉寺》第一章,首先介绍女主角的个人情况。
凯瑟琳•莫兰是牧师的女儿。在她十五岁之前,无论是凯瑟琳的家庭环境,还是父母的身份,或者她自己的品貌、气质和资质,都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同时,凯瑟琳不喜欢一般女孩子喜欢的东西。比如不喜欢洋娃娃,不喜欢养个小动物什么的。而且她也不喜欢看那些知识性的书,相反,她乐意阅读的有故事情节的书。
莫兰先生和莫兰太太有十个孩子。莫兰太太很贤惠,似乎她人生的时间,要不用在生孩子上,要不就用在养孩子上。
莫兰太太实在没有多余时间打理凯瑟琳。因此,十五岁之前的凯瑟琳并不像个女孩子。她不喜欢关在家里,宁可到屋后的草地上打滚撒野。
尽管大大咧咧,但是凯瑟琳——“她既没有坏心眼,也没坏脾气,很少固执己见,难得与人争吵。对弟弟妹妹十分宽和,很少欺侮他们”。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凯瑟琳也应着这句俗语。当她长到十五岁,她真就变了。
“到了十五岁,她渐渐有了姿色,卷起了头发,对舞会也产生了渴望。她的肤色变得好看了,脸蛋也变得丰满红润起来,五官显得十分柔和,眼睛更有神气,身段更加惹人注目。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脏里脏气了,而是讲究起穿戴来,人越长越漂亮,就越干净利落。”
凯瑟琳从十五岁开始,除了长相发生变化外,她还把那些势必要读的书统统去读了。
只是到了十七岁,凯瑟琳仍没有遇上一个使她动情的男青年。
“如果一位年轻小姐在本村遇不到什么奇缘,那她应该到外地去寻求。”
恰巧这个时候,艾伦太太正陪同丈夫艾伦先生去疗养地巴思,疗养他的痛风病。因为艾伦太太喜欢凯瑟琳,所以她邀请凯瑟琳一起去巴思。
凯瑟琳征得父母同意后,很高兴地跟着艾伦夫妇前往巴思遇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