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指作家、诗人在表情达意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取向,营造出各种具有不同审美意味的形象的方法。营造意象,是诗歌写作的十分重要的技巧。
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比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诗中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抒发异乡思亲的愁绪心情。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
“雨纷纷”一词,就是作者精心独创的意象,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春雨绵绵不绝,好像也滴在路上行人的心里,人们想起失去的亲人,内心也在哭泣。“纷纷”是形容春雨意境的,可是不仅仅如此,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实际上还形容雨中行人的心情。 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
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
《清明》中的细雨、小路、行人、酒家、牧童、杏花等都是意象,这些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相互糅合,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构成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营造了一个悲愁落寞的氛围!
《清明》一诗,诗眼在“断魂”二字。清明是扫墓和祭奠先祖的时节,这个时节自有其哀伤气氛,加之天空阴沉,春雨连绵,更让人倍感压抑和忧伤。
古人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身在异乡孤身在外奔波的主人公,在难解的无边忧愁中,急切地想找一处酒店,这时候,不远处来了个牧童,正好探问……酒店是有了,就在那杏林深处,这不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吗?抒发主人公无限的忧愁想解酒消解,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伤感的情调到底无从消解,这一切恰恰是晚唐衰败气象的真实写照。
这首七言绝句,一个难字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都是通俗易懂的语言,,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真不愧为千古绝唱!
于德明老师的教导:
选择这个主题,就是让你了解一下在中国古诗中意象是怎么来的?比如这个雨的意象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然后它代表了什么,那么清明的时候应该说可写的事物很多,但是为什么就选择了一个雨呢?而且还是丝丝的雨呢?这其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想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情绪,读懂了这个应该就能打开古诗的大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