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间很短,里面比较有感触的是三个点:
第一,我们是先通过听音来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听累计到了一定阶段才有文字介入。声音因为有限,反而成就了无限的想象乐土。部长在发音里等同不长;桐桐小时候第一次听到狐狸狡猾时,就运用自己的理解跟我沟通:狐狸是不是脚上的皮肤特别光滑,所以容易滑倒?当时觉得她这个解释可有意思了,特别可爱。为什么狡猾一定是很聪明,而不能是脚下打滑呢?文字的发明晚于声音的出现。所以我们更多更多经典,是通过声音,心里的声音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不由得又想起小王子中的一句经典: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看。
第二,要有娱乐感,老师提到的未来六大力之一,让别人快乐的能力。因为一些音相同而意不同,是可以拿来调侃和自嘲的,像孩子一样做好玩一点的人。
第三,爸爸妈妈和孩子同上一所大学。老师说以后会慢慢理解,因为参加过几次大地营,所以我的理解就是父母和孩子在平等开放的环境中,是完全可以做同学的,可以一起玩游戏,可以辩论PK,可以就新闻表达各自的看法,互相借鉴和启发,还可以分工合作,完成班级的戏剧展演。。。。平等的沟通非常重要,父母需要时不时反思一下例如我是你妈,我肯定知道比你多;我是你妈,按照我的来准没错之类的想法。
最后分享一个自己昨天的小故事:桐桐发烧了,晚上带去医院检查,医生建议做呼吸道六项检查,需要戳喉咙取样。捅鼻子捅喉咙是桐桐最害怕的事情,她开始是完全不想面对的,能逃就逃。我没像以往一样急躁和焦虑,而是尝试去共情她,每个人都有自己恐惧的事(一些成年人也害怕打针会晕血),并且克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需要给孩子时间,即使今天真的没法取样检测,我也接受这个结果。我需要支持她,和她一起面对自己的恐惧。于是我做了以下几件事:
(1)当桐桐不断诉说很害怕的时候,认真倾听,重复她的话语:对于要戳喉咙这件事,你觉得很害怕,是吗?这很正常,爸爸现在打针也很害怕呢。
(2)当桐桐问能不能不检测时,温和而坚定地告知不行,生活中害怕地事情总要去面对,没办法每次都逃避。
(3)当桐桐问关于检测的各种信息时,一一耐心解答,一遍又一遍;
(4)当桐桐鼓起勇气去护士那里检测,但又时时退缩时,不责备,表示妈妈会耐心等待她准备好。
PS:其实心里还是有点焦躁,队友一个电话打来就把负面情绪转接到那里去了,在桐桐面前还是微笑,耐心,等待。
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经历反复的沟通,上前试探,撤回,再次尝试。最后,桐桐拒绝妈妈的陪伴,自己去护士那里做完了检测。当时,我真的非常开心,为桐桐能努力克服自己恐惧而欣喜,为自己能觉察共情她,没有像以往一样暴躁爆发而欣喜。我们都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