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传统的娱乐性消遣性阅读、信息性检视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更强调思考、分析与批判。
琼•温克在《批判教育学》中说,批判不仅意味着批评,更意味着透过表面看到深处——思考、批评与分析。
董毓教授将批判性阅读分为两个阶段:理解的读与批判的读,理解的读侧重于分析,批判的读侧重于发展。
余党绪老师将批判性阅读分为三个环节:设计问题(理解与整合)——文本细读与思维训练(深度分析与论证)——读写活动(发展与创新)。
陈兴才老师将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的过程分为理解、判断、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八个阶段。
叶黎明老师认为批判性阅读有四个过程:怀疑并证实(为一个判断找到根据),有限赞成(发现一个判断的漏洞),否定(推翻一个判断),重建(重新判断)。
庄照岗则认为批判性阅读的路径应该是:理解——质疑——重建——反省。
理解,基于分析的信息提取与整合。
即理解文本的观点与内容、意图与根据、推理与解释、结构与层次、主题与人物,特别是要能区分观点与事实,理解文本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填补空白信息,推导言外之意。理解的原则是客观、忠实、全面、包容、尊重、开放;理解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发现论证、整合知识;理解的立场是和作者对话,平等、自主、积极。
质疑,对论证的评价。
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审慎发问,指向文本的破绽与矛盾、文本的观点与论证、文本的事实与数据、文本的逻辑与偏见等。质疑的原则是严谨合理、有理有据;质疑的目的在于评估、在于建设;质疑的立场是探究、讨论、争辩;质疑的发问方向是:概念是否清晰?信息收集是否全面客观?论据是否准确可信?推理是否合乎逻辑?是否隐藏了未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及观点?是否考虑了情境语境?假设是否可靠?辩证是否全面?论证是否有效?是否有绝对论的倾向?等等。
重建,得出自己的判断。
即在质疑的基础上建构新的、个性化的判断(认识、观点)。重建的原则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重构的目的在于发展、变通和探索,在于举一反三;重构的立场是自主思考、独立判断。
反省,修正已有的认知。
即警惕各种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偏见、局限和迷失,自我监控、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反省的原则是主动、真实、勇敢;反省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求公正;反省的立场是自我否定、自我对话、自我调整。
批判性阅读培养的是理性、开放、自主、创造的人,是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求证的现代公民,是自我监控,主动修正,积极建构的当代中小学生。批判性阅读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路径,还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元阅读、主动思考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直面文本的冲突与矛盾中学会思考、学会辨析、学会判断,学会选择,积极建构公正、合理、创新的思维方式,形成尊重、包容、理解、开放的现代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