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孔子《论语·子张》
子张说:“读书人见到危难就会思考自己的使命,见到自己的所得就会思考自己拿的是否合乎道义,做祭祀的时候内心非常恭敬,办丧事的时候内心非常哀伤,能够这样也就可以了。”
祭一般都是讲祭天地,祭祖宗,祭鬼神,能做这些仪式的都是表示自己内心的敬意,所以不能只是从形式上来讲是做到了,真正的敬意是内心中的,在这些仪式上自己的内心必须和实际的行为相符合。仪式感做出来了,其实心里很不情愿,并没有真正地去对天地鬼神有敬意,也没有对列祖列宗有敬意,这样的就是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样了,就成了伪君子了,所以在这些仪式上让内心要达到这种敬的状态,别为了走流程而祭。
说到底就是知行合一,是自己的良知和行为保持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首先人要能够感受自己的良知已经醒过来了,否则就是那种麻木不仁的禽兽。经常有人说知道的和做到的要保持一致,其实应该是内心中的良知要和行为保持一致,不能脑袋里知道了,但是心里很不情愿地去做一件事情,那也是不对的。就是子张说的,可能有人知道祭祀要保持敬意,但是在行为上是做到了,这也是他知道的,可内心里不是真正地这么想的,那就不是知行合一,也是不对的,最重要的就是在仪式上的时候心中要保持敬意。
我在很多地方见到朋友那些跟着他几十年的老员工,作为老板的我也看到老板对他特别好,一开始我以为老板对每个人都这样好,后来我发现不是的。有一次我在他员工的办公室里,突然老板来电话了,这个时候他突然就站起来接电话了,我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老板的那份敬意,那种由内而发的对上级的尊重。这样的员工不对他好对谁好?当你作为老板自己员工在表面上阿谀奉承自己,背后却又说三道四,在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你会是什么感受?而敬意就是那种虽然老板不在,在内心里的那份尊重还在,不是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那种敬意。这种人值得深交,这种人也是值得信任与重用。
敬意不一定是在祭祀上,从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思考的是,自己在工作上,在生活上,在与朋友之间相处的时候都会体现自己内心的那份敬意,事情不分大小,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态度,相反的就是傲慢,无礼。不要做只会行为上装模做样的小人,而是要做心中和行为保持一致的真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