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殿堂——捻军义士

清据时期的各色文献中,常将太平天国与捻军并称,即“发捻”,可见捻军对满清的打击之大。如果要评价捻军,可以这么说:一场坚韧的农民起义,对黑暗王朝的誓死反抗,淮北豪杰可歌可泣的诗篇,汉族骑兵驰骋中原的凯歌。

与太平天国如影随形,一北一南,共赴反清大义。末了(太平天国灭亡),仍坚持斗争,谱写了最后的绝唱。未逃出天国的命运,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应该记住这一个个姓名,沃王张乐行、梁王张宗禹、遵王赖文光(出身太平军)、鲁王任化邦,还有龚德树、刘玉渊、孙葵心、苏天福等等。

以下,介绍下捻军的来龙去脉,关于捻军的各类战役,非常多,也非常复杂,只挑极少数比较重要比较典型的,简单介绍。

起源

捻军起源于捻党,或“捻子”。所谓捻党,起源不晚于19世纪初,与天地会、白莲教一样,属于秘密结社团体。捻党广泛分布在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如皖北、河南、山东等地。

当然,捻党没有天地会的明确会规和“反清复明”的纲领,也不似“白莲教”那样以宗教为号召,更接近纯粹的民间互助团体。甚至“捻”亦无太多含义,只是表示一伙、一股的意思。也有说法认为捻党和白莲教有关,但还不是定论。和天地会与白莲教也类似,捻党的主体,是贫苦农民和其他劳苦群众。

起义背景

捻子为什么自皖北而起,汇集成捻军这样大规模的起义队伍?和太平天国以及其他起义一样,一个词,官逼民反。螨清既加重旧税,又巧立名目,增加一堆新税;外加地主们的额外盘剥,普罗大众在水生火热之中。另外,土地兼并亦非常严重。官吏和地主们,为非作歹,横行霸道,那是数不胜数。

总之,在晚清这个世道,想要活得像个人样,造反又何尝不是一个出路呢?正如那句名言“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起义兴起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并发动北伐,一路北上,捻子们大受鼓舞,纷纷响应。皖北雉河集的主人公,叫张乐行,太平天国北伐军到达时,他竖起黄旗,号召起义;他就是日后的捻军盟主,“大汉盟主”(一说“大汉明命王”),以及太平天国沃王。河南的捻子也在响应。苏北、山东等地的捻军也纷纷响应。总之,捻军在中原大地已成燎原之势。

相比较太平天国,这时候捻军的口号和纲领相当原始,主要是“替天行道”之类的口号,也没有统一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但这一点,随后在雉河集会盟中得以改善。

雉河集会盟

捻军经过发展,在会盟以前,已经形成了皖北和豫东两个中心。

1855年,雉河集会盟,推举张乐行为盟主,建号“大汉”,这当然有号召汉人反对螨清统治的意味;另一个重要人物龚德树为军师。

这场会盟,也建立了五色旗制度,黄旗由盟主张乐行带领,白旗由军师龚德树指挥,黄旗和白旗关系密切,而黑旗则属于豫东部队,苏天福是首领,红旗旗主为侯士伟,蓝旗总旗头为韩奇峰。总之,五色旗各部队,就围绕在雉河集。

雉河集成为这时候捻军的中心,也是事实上的“首都”。

虽说,相比较太平天国,捻军仍然是个松散的联盟,但无论如何,总算有了个联盟,也有了个盟主。

日后震惊清廷的捻军骑兵,这时候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经过这场会盟,捻军颁布了规章,成为了一支有纪律的军队,注意维护群众利益,让捻军的面貌为之一新。

清廷起用了之前已经被革职的袁甲三,与河南巡抚英桂一起,攻打捻军中心雉河集,虽然捻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雉河集虽经易手,最后还是失守了,这也促使捻军南下,与太平军会和。

这期间,螨清总兵崇安制造了“杨园子屠杀”,无差别屠杀了大量男女老幼;是不是熟悉的味道啊,是不是和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以及湘淮军的屠杀风格,如出一辙啊,简称“剃头风”。

与太平军会师

雉河集失守后,张乐行、龚德树以及苏天福等人率军南下,且触发了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两支反清起义军会师。

捻军人马下淮南,五旗盖地又遮天;

气吞长虹声威大,不杀清妖心不甘。

洪秀全采取了联合捻军的方针,太平军与捻军最终于1857年3月,在霍山、六合的交界处会师。

从此,捻军获得了太平天国的封号,名义上臣服于太平天国,实质上仍然是独立的,听封不听调,仍然保留旧有系统。太平军和捻军,联合作战数年,参与了一系列的战斗。

至于规模,双方各有10万人左右。

张乐行先后被封征北主将、鼎天福、义爵和沃王,龚德树被封征北正总提、盖天义,苏天福后来被封为立天候,其他五色旗将领也各有封号。

战斗是艰苦的,比如六安一役,捻军即损失5000人,但也击毙敌军多位将领。

虽说捻军出现过接连失利的情况,但亦有连战连捷的高光时刻,予以清军以沉重打击,有利地配合了太平军作战。

同时,还出现了群众踊跃参加捻军的情况。

后来发生了安庆之战,1861年8月,太平军解围安庆失败,曾国藩之湘军进行了屠城,其风格为“剃头风”。捻军二号人物龚德树,1861年牺牲在了救援安庆的战场上,在湖北罗田松子关中炮身亡;以及,捻军另一将领孙葵心(属白旗)也在挂车河牺牲。

龚德树足智多谋,人称“龚先生”,屡立战功,他的牺牲,对捻军和太平军双方,都是重大损失。除了张乐行、龚德树等人亲率部队,其他旗的捻军则未必愿意配合,比如蓝旗的一些将士回归淮北。同时,捻军也出现了叛徒,比如原系团练首领的张龙。当然,还有出身团练,左右横跳的苗沛霖,后来出卖了英王陈玉成,这乃后话。

总之,捻军的配合,对太平天国的支援很大。

争夺淮北与转战西北

自捻军主力南下与太平军会师后,仍在淮北的捻军(包括后来从南至北加入的捻军),也有高光表现,根据《中国军事通史》,比如:1859年 - 1860年,孙葵心、刘添福等率军进军河南,打出了三次歼灭战,歼灭邱联恩部,以及王凤祥部3000余人大部分被歼,承惠部8000余人大部被歼。1860年底 - 1861年,刘玉渊等率军进入山东,三次打败僧格林沁,后者接连战败被清廷斥责。(这时僧格林沁已经抽身于“二鸦”。)这是否预示着,后来僧格林沁部被新捻军全歼,本人战死。

值得注意的是,刘玉渊有马队一万余人,步队三万多人。

随着太平天国安庆之战的失败,张乐行率军重返淮北。陈玉成派陈得才、赖文光等人远征陕西,捻军也派兵配合。各旗总带张宗禹等人,于1862年,经过在河南的一系列战斗,进入陕西,与太平军并肩作战。太平军与捻军入陕,清廷大为震动,还要求曾国藩派兵支援。以及,李永和、蓝朝鼎的滇川起义军也进入陕西。

清军又一次攻击捻军中心雉河集,这个地方已经多次易守,僧格林沁部和湘军李续宜部,于1862年开始攻击雉河集,1863年雉河集被僧格林沁部所占,后来张乐行等多名首领被杀害,包括苏天福、韩奇峰以及刘玉渊等人。至此,蒙、毫、宿、永一带的捻圩被全部摧毁。

捻军失去皖北据点,同时盟主张乐行牺牲,但捻军的斗争依然持续,突围出去的张宗禹、李成以及任化邦等人,撤离皖北,转战河南山东,也转回头征战皖北。后来,张宗禹又占领了雉河集。

新捻军

僧格林沁再度南下,张宗禹主动撤出雉河集,通过河南,准备进入陕西,与西北太平军会和。而这时候,陈得才之太平军,为了解天京之围,也在东归的过程中。

1864年4月,张宗禹、任化邦、陈大喜等部在河南西南部与太平军会师。但很快噩耗传来,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克,而后,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军将领陈得才自杀。

1864年11月,太平天国将领赖文光、邱远才率两三千人的太平军,与张宗禹、任化邦、陈大喜等部捻军两三万人在豫南会合。

由此,新捻军诞生,捻军开始了新的征程,也开启了最后的高光时刻,遵王赖文光为最高首领。

太平天国的封号被沿用,张宗禹为梁王,任化邦为鲁王,李允为魏王,牛宏升为荆王。

新捻军的骑兵更多、更强,军队的机动性也更强了。

并且,新捻军以复兴太平天国为斗争目标。

全歼僧格林沁

太平天国已经覆亡,捻军似乎也已成强弩之末,然而,却发生了震惊清廷的事件,即新捻军在1865年全歼僧格林沁马队。

在全歼僧格林沁部之前,捻军已经多次击败僧格林沁,比如在邓州、鲁山两败僧军。

大致经过是,僧格林沁马队不断追击捻军,从河南追到山东。后来,临近高楼寨(山东菏泽),捻军诱敌深入,且战且走,僧格林沁穷追不舍,深入高楼寨地区,捻军一步步将僧军引入包围圈,全歼僧格林沁部,即高楼寨大捷。此役,捻军歼敌7000人以上,僧格林沁本人则在逃亡路上,被一名小将士杀死。

僧格林沁一死,百姓们则乐开了花。

剃头不灵

太平天国的老对手,大清王朝的头号功臣曾国藩,这时候又走马上任了,督办河南、山东和直隶三省军务,成为镇压捻军的头号军事长官。

同样的剧情又上演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以前镇压太平天国,现在对付捻军。

然而,曾剃头这时不灵了,主持剿捻军一年半,毫无成效,还被突破苦心经营的防线。

当然,有一点非常稳定,就是曾剃头的部队,带有一股浓厚的“剃头风”,镇压太平天国时如此,镇压新捻军时也是如此,可谓“狗改不了吃屎”。

总之,曾国藩镇压捻军,没取得什么效果,于是乎,清廷在1866年底,用李鸿章替换掉了曾国藩。

东、西捻,最终陨落

1866年,捻军领袖们决定将捻军一分为二,东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等带领,西捻军由张宗禹、邱远才等带领。

西捻军西进陕甘,而东捻军则继续留在中原与敌人周旋。东捻的主要对手是李鸿章之淮军,而西捻的主要对手包括左宗棠之湘军(楚军)。

东捻军有胜有负,取得过罗家集、杨家河之战的胜利,还生擒了湘军将领郭松林,但并未杀之,而是将他弃掷路边,最终生还。

东捻军进入山东并转战苏北,遭遇失败,任化邦战死,1868年赖文光被俘,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表现出了极高的气节。赖文光,这位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新捻军最高首领,就此陨落。

西捻军在西北,曾联合回军共同反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张宗禹曾率军打至芦沟桥,这比当年太平天国北伐军还要接近北京。

西捻军也有利民之举,所到之处,不仅不扰害百姓,还分财物给贫苦群众,这与清军形成鲜明对比。

1868年4月,西捻军攻打天津,遭受了和太平军一模一样的待遇,列强直接下场,针对捻军。最终,西捻军也于1868年8月覆灭,历时十几年的捻军起义最终失败,张宗禹下落不明。张宗禹,西捻军首领,张乐行族侄,治军精干,纪律严明。有说法称张隐姓埋名,去了沧州东北孔家庄,在这里当教书先生,且给人看病分文不取。

轰轰烈烈的捻军起义,没能逃出太平天国的命运,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

鼓舞后世革命

捻军对于僧格林沁所部的消灭,完全可以说是整个清末起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斗。

螨清在中国的统治时期,执行的军事策略其实很像日据时期囚笼战术的三级镇压体系,即:

地方驻防绿营,这些部队兵力一般较少,少则百余人,多则不超过千人在一个小型据点当中,广泛地分布在各个大型村镇县城当中,主要责任就是在发生汉人暴动的时候第一时间完成镇压,不让暴动扩散到临近地区,形成气候

地方驻防八旗(满城),这些一般都聚集在重点城市当中,满城建设在城市中心,兵民一体,整个满城就是一座大军营,一旦出现跨州连郡的汉人起义,就会由满城派出八旗兵,以八旗兵为核心组建镇压中台,对暴动进行镇压

驻京八旗-关外八旗-蒙古骑兵,起初虽然是驻京八旗,但驻京八旗腐朽得太快了,战斗力没维持住,后来带清专门在关外最苦的地方征募了一批骑兵,加上蒙古骑兵一起,作为一支高速镇压武力,一旦有地方上报的汉人起义,就会立刻派出这些人骑马过去完成镇压,充裕的马力为他们带来了相当的机动力,可以最快速度完成镇压,以防止起义扩大化……这里面,关外八旗-蒙古骑兵,起到的其实就是一个压舱石的作用

根据我国抗战时期的经验来看,这个机动作战力量消失之后,各据点的鬼子战斗力就会直线下降,败亡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