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迷思:在原始森林的深处,一棵大树倒下了,会有声音吗?
我们先从心理的概念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来理解这个概念的话,可以这么来形容心理:人的大脑就是一台机器,而它的原材料就是外在的人事物等等客观现实,通过大脑一系列的的加工,它的产物就是心理。
人的感觉就属于心理的内容,也就是它是大脑工作的产物之一,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根据刺激来源是身体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就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做内脏感觉,它包括饿,涨,可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再回到那个迷思。关于原始森林里的那棵树倒下了有没有声音,而声音属于听觉,听觉就是外在的声波作用于人的耳朵,到达大脑之后,大脑经过加工后的产物。
如此说来,只有经过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声音,而在原始森林里,大树倒下的时候没有人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大脑存在,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声音。
所以,对这个迷思的回答可以是这样:在原始森林里,一棵大树倒下了,虽然它会产生声波,但却没有声音。
这是一个回答,我们还可以来看另一个回答。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大脑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外界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里。
换一句话来说,心理对外在人事物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既然是能动的,就不是唯一的,就是可以改变的,就是多种多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面对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这也是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的根本原因:不必改变外在世界的人事物,而只要改变人的大脑里面的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了。
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人的大脑有解释外在人事物的能力。
这个解释没有对错,具体如何解释,每个人会因人而异,同一个人也会因时因地而异。
所以,面对“原始森林里的大树倒下了有没有声音“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这样回答:
可以有声音,也可以没有声音;
我想让它没有声音,它就没有声音;
我想让它有声音,它就有声音,而且,我想让它有什么样的声音,它就可以有什么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