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百分之百的安全感,肯定会把自己困在永恒的当下。
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长期、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李笑来
可是,究竟什么是安全感?自己身上的哪些点,做的哪些事可以称作是没有安全感?似乎他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很难看清它的面貌。只知道我们必须放弃一部分安全感,才能长期、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最近这段时间的经历,给了我再次重新审视这个概念的机会。在这段经历中,极度缺乏安全感。嘴上、行为上做的很潇洒,但是把时间拉长,就会出现担心,担心失去。
并且,还伴随着自卑、不自信。事后回顾,发现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缺乏安全感。
而我知道,治疗的办法就是放弃部分安全感。可是在这个时候,安全感这个概念似乎又很模糊,找不到对应的实物,显得无从下手。
模糊也要想,这次一定要弄得再深入一些!因概念不清晰拌脚,这过程真的是太痛苦了。
这几天回顾笑来老师的专栏,并在这过程中,购买了梁宁的《产品思维课》,算是听了一边。重点看了“04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这一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今天早上,突然意识到,之所以缺乏安全感不就是来自恐惧吗?因为有恐惧,所以才产生了副产品——安全感。
于是,当我们研究如何放弃100%安全感,这个看似模糊的东西的时候,可以换成另外一个说法:直面恐惧。
恐惧和安全感一样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
比如:害怕跟老师交流,于是不敢问老师题;害怕被别人议论自己,所以逃避社交;害怕失败,所以不采取行动;害怕失去,所以不敢拥有……
只要有恐惧在,不管拥有多少知识和技能,懂得多少大道理,逻辑是多么的清晰,依然走不远。
就像梁宁说的:“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个的app,而你内心的喜悦、恐惧才是操作系统。有时候你不是缺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之所以懂得这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不就在这儿吗?
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么“直面恐惧”?
此时,所谓模糊的安全感,用恐惧来代替,就变得清晰了很多。想要看清安全感对应的实物,只需找到自己对哪些事情让产生恐惧就可以了。
按照这个逻辑来理解,就可以收集自己的恐惧(安全感),然后,直面它:
1.晚睡就是一种恐惧
之前给自己的要求是十点之前睡觉,而每次都到12点左右才会躺下,我用学习来搪塞自己,其实,是怕在10点到12点之间,错过一些信息。
2.面子是一种恐惧
进步的前提是你敢于迈出第一步,而不是总在担心,自己迈的漂不漂亮?
而我总是用“等到……准备好了”来拒绝行动,后来又多了一个例证“凡事皆可提前准备”,既然这样,那没有准备好,干嘛要行动呢?
其实,在这背后是自己的恐惧,害怕做不好,被大家议论,丢掉面子。还美其名曰,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3.记忆是一种恐惧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观念,在这里又得到了升级。
回顾每次学习的任何东西,都会追求记忆,只要觉得没记住,就等于没学会,这造成很多书和专栏不敢翻开,不敢去学,也是恐惧自己记忆力不好。
背后的逻辑是:看过又记不住,那看了有啥用?
再次回顾专栏,被老师一句:“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点醒了。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书或者专栏,它们更像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张说明书。我们只需要拿着这张说明书,去一步一步操作就可以了。哪里不顺,再回过头来看就行了。而不是把重点和恐惧放在记忆上。
与其想着如何做到过目不忘,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应用知识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上,而不是把本来应该被利用的知识,反过来成为自己的主人。
……
总结:
这样的恐惧,接下来还会搜集更多,找到它,然后,直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