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来?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大概作于1174年,作者南归11年,34岁左右的时候,当时他被南宋当局闲置,任建康(即现南京)通判。稼轩登建康的赏心亭后,观眼前景、忆往事、忧将来所作。
第一句写眼前景色,站在赏心亭上,茫茫天底下一片秋色,高远辽阔,江水从天边流来,又向无边无际的天边流去。天高气爽,秋景又如此美丽,应该高兴才是。
接着有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玉簪螺髻,献愁供恨。举目远望,那绵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状的发髻,这景色不能说不美。可稼轩觉得这样的美景只能“献愁供恨”,只能引起他的忧愁和悲郁。毕竟山河破碎,国家分裂,美丽的山河还仍然被金人所占,这叫人如何不悲伤,如何不郁闷和愤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二字直指南宋国势颓废,“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自己作为江南游子的飘零和孤寂的心境瞬间有了画境。辛弃疾南渡,原是把江南当作自己的家乡的,哪能想到南宋朝廷苟且偷生,投降派把持局面,还有一些宵小更是排挤他,果真成了“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稼轩当时得是多么郁闷与悲愤呢,他拿着自己的佩刀抽出看了又看,把栏干拍了又拍,踱来踱去,可是谁又能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呢?无人会。上片首先写景,写景是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抒情则是由浅入深。
下片用了三个典故,重在言志。第一句是张翰的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唯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了。
第二句是许汜的典故,三国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让许汜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三国志·陈登传》这两句连在一起,稼轩想说的是,他虽然思念家乡但绝不会像张翰、许汜一样目光短浅、贪图享乐。他不回则罢,回必定是光复山河之时。
第三句用的则是晋朝恒温的典故。可惜大好的时光白白流逝了,人已老了,还要为风雨飘摇的国势而无限忧愁。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红巾翠袖是歌女的装束,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姬在旁唱歌倒酒,唉,有谁来为英雄擦掉忧国忧民时掉落的伤心泪呢!国势风雨飘摇,抱负难以实现,理想也化为梦幻泡影,难免让人泪洒当场了。
全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生动,抒情亦真切,只能说不愧是稼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