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读书笔记3——课堂上小组活动1

一个好的小组活动除了能让学生习得学科知识外,还能培养学生育人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且对于帮助教师照顾到更多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但进行这类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厘清目标,关注相关细节,方能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需要厘清小组活动有哪些?文中给出的答案包括三类——小组讨论、小组对话和小组合作。

这是4月23日讲座听到的有关使用高效教学互动系统开展小组讨论教学的案例,该案例进一步为我们展示了如何让小组讨论有形有质?做到让所有人都参与,所有人都能说结论,保证讨论活动切实达到预期目标:

1.限定30s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写下关键词(可以在便利贴上写,证明学生参与思考并留下证据)

2.每人30s,依次说出自己的观点,其他人认真倾听,不讨论(手握“我来说”的证据)

3.针对不说的孩子怎么办?(具体分析不说的原因:一类是内向的孩子,可以把她调到和好朋友一组,让她有勇气张嘴;另一类是真不知道怎么说,这样可以发挥小组其他成员的功能,由小组其他人问,或者由他问其他人)

4.再设定30秒,用红笔修改自己的观点(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人思考的变化)

5.设定1分钟讨论,推选1位,在便签上打√,充实并掌握它

6.随机挑人,代表他们组来说说他们组的共识。如果说不对,机会给其他小组代表。(将小组成员的关系从竞争关系变成合作共同体),为了保证机会不拱手他人,可以让其他小组提问他,帮他掌握。

对话和讨论的差异在于,对话是所有参与者针对一个问题深入交谈,它是聚焦的、深化的,适合用于针对概念进行深度探索的教学活动。在组内出现不同答案/不同声音时,组内每一名学生向其他组员说明自己选择该答案的理由,由于大家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在解说,能使听者对照自己与说明者的想法,形成有意义的对谈,有机会烟花成深度的思维交流。

在《大自然,谢谢您》一课中,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教师提问:大自然爷爷送给我们第三件礼物的时候说道,你们的房子是我送的,你们的车是我送的,你们穿的校服是我送的,你认不认同这种观点?A.认同 B.不认同

以下分别是102班、103班、104班的数据。学生对于问题的判定述职均介于30%-70%之间,证明这个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之后我每个选项挑选了3名同学代表表达了他们的观点,说一说为什么认同或不认同,以下是学生对于该问题的表达情况主要包括:

学生1:不认同,房子、衣服和车是用钱买的,不是大自然送的

学生2:不认同,我爷爷是建筑师,房子是他建造的

学生3:认同,大自然送了石油,汽车需要使用汽油开动

学生4:认同:古时候的衣服使用树皮做的,现在的衣服用了棉花

学生5:不认同,大自然只给我提供了蚕,但是衣服是人用机器制造的

学生6:不认同,汽车的发动机是工程师做的

……

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同桌讨论,

这个问题没有对错,其设定旨在于在了解学生原有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大自然为人类的生产提供材料,但是如何使用拆料制造出物品则是需要发挥人的智慧,并且利用机器来进行发明创造。

在三个班教学时不断优化,我对教学做了两个改变:

一是增加了《铅笔是怎么来的》视频播放,孩子们在看完后还提出了更多的疑问:雪糕是怎么来的?吉他是怎么来的?牙膏是怎么来的?我顺势为他们推荐了一本有趣的书《它们是怎么来的》

二是增加了连线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哪些材料,我们又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将他们变成一件件生活用品。例如:蚕——丝绸,汽车轮胎——橡胶;汽车外壳——钢铁;汽车行驶——汽油;房屋建造——钢筋、水泥、砂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