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坐车同去学校的路上,S对我说了一句语气不太好的话,因为车上有别人,我忍着没有怼回去。也正是因为车上有别人,所以我才更生气。
幸亏了解了“部分心理学”和“自我关怀”,我想到了。问自己,“怎么我那么容易生气呢?对方的话似乎也没什么针对我啊。是因为觉得受到伤害?是愤怒的那部分,为了保护我才跳出来?”
想着想着,问题的答案还没全出来,我已经忘记,又去找他们说话了。以前的自己,可能一句话会生气好久。
昨晚听了海蓝博士的情绪课,看到她,就觉得内心平静,向往。因为,我也想成为传播幸福力的一员。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开始,到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当我们发完脾气之后,一般会陷入两种情绪:
1.向内攻击,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陷入自责。
2.向外攻击,觉得全是对方的不对。
情绪的爆发有3种误区:
1.误区一: 我控制不住自己,必须发泄。
我们最容易最身边亲近的人发脾气。这是因为,我们衡量过利弊,感到安全,自以为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想想,如果是公司领导或者重要客户对我们说了同样的话,我们会毫无顾忌的怼回去,朝着对方发脾气吗?
控制不住是借口,其实是对自己“欺软怕硬”的毫无察觉。
2.误区二: 是别人惹我生气的,不是我的错。
“是你说了那样的话,有了那样的表情和语气,所以我才生气。”
我们的内心有许多应该和标准,当对方侵犯到我们的利益时,我们觉得他/她伤了我们的面子,应该符合我们内心期待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对生气的解读,是我们生气的最大来源。
海蓝博士在一次千人教育讲座中担任讲师,在讲座开始的前几分钟,几乎所有人都发现好几个小孩围绕着整个圆形场地你追我赶。过了一会儿,只剩下最后一个小女孩,仍然跑了两圈。
几乎所有的观众们,都看了看台下的女孩,又一边看了看海蓝博士。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她的孩子。
海蓝博士事后平静地问她的女儿: “今天玩得怎么样?为什么想在台下跑圈呢?”女儿回答,“我今天很开心!因为有那么多人,我带着小朋友们跑了好几个大圈。后来别的小朋友不敢跑了,我也单独跑了两个。”
海蓝博士回答,“恩,的确是很棒,越来越勇敢了。”因为她女儿是一个平时比较胆怯的女孩。“那在那样的场合中,你有想过你带着小朋友们跑圈有什么影响吗?”
“没想过!”
“没关系,那你现在想一想!会对妈妈有什么影响?”
女儿想着想着,突然说到,“哎呀,惨了,我们要睡大街了!”
“为什么呀?”
“因为我跑来跑去,影响了妈妈。妈妈是教别人怎么教育孩子的呀,我跑来跑去,别人就以为我不听话,就不愿意来听你的课,没人听妈妈的课,没人听妈妈的课,妈妈就赚不到,就住不到大房里,就要睡大街了。”
孩子本没有意去伤害任何人的利益,如果我们当场或事后训斥,结果会怎样呢?
没有人故意惹你生气,有时候是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情绪,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自己,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
3.误区三: 发脾气不是什么大事情。
一个调查中显示,很多犯罪分子中,90%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事实上,发脾气不仅不可爱,还会把你过去所有的辛苦一笔勾销。
情绪无小事,事关身体健康,事关亲密关系,事关生死。
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把第三者当底线,其实,你阴晴不定的情绪才是亲密关系中的杀手。
解决情绪问题的4个行动
1.当情绪发生时,你可以选择暂时离开情绪发生地,让自己冷静一下。
2.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做二十次深长的呼吸。
3.转动眼球,头不动,向左右两边分别转动20次。
4.选择活动身体,做20到30次深蹲。
剥洋葱情绪梳理法
从身体、感受、思想、行为4方面
1.身体层,安抚情绪。
停下来,安抚自己的身体。
2.感受层,探索情绪。
在身体中找到情绪的位置。从头到脚,扫描自己的身体,感知身体的哪个部位不太舒服。
①给情绪命名。
回忆一下,让你不舒服的事情,确定自己的情绪,是生气、愤怒、悲伤等等?
②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我到底为什么生气?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因为我不被尊重、不被重视、不被理解,不被关爱?
还是我自己的悲伤、失落、恐惧等情绪?
3.思维层,转换情绪
深呼吸,吸气的时候,吸入你需要的平静,淡然、舒适。呼气的时候,呼出体内的不愉快,杂念,废气。
这一步,最好的方法是换位思考。第一步,想想他为什么是对的。是因为他的能力和状况不足以应对当时的情况?
4.行为层,核对情绪。
①当自己发完脾气,情绪稳定平静后,邀请对方一起核对情绪。前提是,对方也已经平静,并愿意接受你的邀请。如果对方还没有平静,这时候邀请就会适得其反。
②真诚地分享自己之前情绪下的需求是什么,希望对方怎样满足你的需求。
③也请对方真诚地表达他当时面临的情况,和情绪后的需求。
记住,学会自我关怀,探索情绪,和情绪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