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经几千年积累演进,沉淀结晶,日渐深厚博大。儒释道交汇合流,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若将儒释道的精髓化繁为简,用九字箴言来概括,那么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精髓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跟佛家学放得下
佛家追求慈悲出世,讲究善恶因果,能领悟《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杂念的束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计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不知足。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只有看透了,才能出来;只有领悟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透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明白了世上万般皆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放空自我,不再偏执,去除贪念嗔痴,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纷争,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进退自如、来去随意。“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边云卷云舒。”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