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强调”引发的数学教学思辨

      2025年5月21日,八年级一班的教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正在热烈展开。贾贵玲老师以精彩的话剧导入新课,巧妙地将学生带入数学世界,引导他们从生活场景中提炼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课堂节奏紧凑,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展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然而,真正让这堂课引发深度思考的,是课堂上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在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概念后,贾老师特别强调:“中位数、众数后面一定要带上单位。”这一强调瞬间引发了现场教师的热议。两位老师当即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从概念本质出发,中位数和众数作为数值,无需标注单位,贾老师的说法有待商榷。当被问及观点时,我指出:从概念层面看,中位数和众数的确是数值,但若联系实际问题,单位的标注则不可或缺。

    课后,工作室成员围绕这一争议展开了专题研讨。贾老师分享了她强调带单位的依据——她在研究历年中招试题时发现,相关填空题答案均标注了单位。随后,老师们回归教材这一教学根本,仔细研读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将一组数据按顺序排列,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间两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则是众数。教材例题在求解中位数、众数时未标注单位,但在数据分析环节又使用了单位,这种表述差异增加了讨论的复杂性。网络搜索也未能得出统一结论,多数观点与我的看法一致:纯数据无需单位,实际问题分析则必须标注。

    为获得更权威的见解,老师们向市教研室退休的魏银光主任请教。深耕数学教育多年的魏主任指出,由于数据多源于实际生活场景,通常应标注单位。综合多方研讨与权威建议,教研组最终达成共识:作为抽象数值,中位数、众数可不带单位;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时,单位标注至关重要。

    这场由“强调”引发的学术争鸣,不仅厘清了教学中的困惑,更彰显了教研团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这样浓厚的研讨氛围中,我们坚信,教学研究之路必将越走越宽,教学质量也将不断迈向新高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