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
夏天了,4岁半宝宝一定要穿冬天的裙子去幼儿园,妈妈同意了,也把夏天的薄裙子装在书包里带去了,到了幼儿园,老师跟孩子沟通换掉裙子,孩子换掉了,妈妈把冬天的厚裙子拿回家了
放学去接孩子,孩子一见到妈妈就问有没有带那条裙子过来,妈妈说没有,孩子就崩溃大哭发脾气,还把怒气撒了另外一个小朋友身上
妈妈当时看到孩子哭跟孩子沟通的是——
1.要不我们先回家去换那件衣服,再出来玩好不好?
2.要不我们去店里买一条裙子
孩子跟妈妈去童装店买了两条新裙子,当时就把新裙子穿上了,然后很高兴,到了晚上睡觉也要穿着不肯脱掉
孩子也有钟情于某一双袜子,或者某一双鞋子
老师:有没有问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穿这条裙子呢
家长:有,她说她穿上这条裙子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
老师:
有的孩子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
有的孩子是一直对这一件事物特别感兴趣,其实呢,这些基本上可以说是来自于孩子内心的一种需求
那首先,孩子在三岁的时,他进入一个执拗期,也就是这个阶段,我一定要这样,一定要那样,那么在执拗期的时候,孩子三岁多就开始了,但是他现在后面越来越重,持续到现在,那这个阶段,也就是说,是否你考虑一下,孩子一直感觉我从来没有真正地得到过主权。
这是一个方向,不一定是这个问题
就有的孩子是压下去了,那么孩子就顺从了
还有一种呢
是我压一下,放一下,压一下,放一下,然后这个孩子呢,总是感觉我没被满足,我好像还有机会,所以这个孩子就会在各种事情上想尽一切办法去争取,那就老是会跟你不一致,甚至他会发现哪个点是你纠结的点,那个就是他一定要坚持到底的点。
我总是感觉我的事情我不能完全说了算,这让我非常非常不舒服,所以我在吃上,穿上,玩上各种我就特别执着
这是一种,那另外一种呢
比如说某一样事物带给了他非常特殊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他内心极度缺少的,
比如说:女孩子说,我穿上裙子,我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那么这个过程中他她为什么会觉得我穿上裙子就是
那就说明我脱了就不是,对不对,我脱了就不是,而如果脱了你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那又怎样呢?
她就觉得这件事情就不好,我接受不了,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所以她接纳不了自己,她对自己的要求总是是比较强
那一个孩子对自己有那么多的挑剔和无法接纳,很多的时候来自于他她的镜子,也就是养育人,或者说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经常给了孩子一些标杆或者说标准
这样才漂亮,这样穿起来才好看,这样好,可爱的女生,懂事的孩子,漂亮的小公主应该是怎样应该是怎样的
所以她总是有一个点,我想要去达到的那个点。一旦达到了,我就感觉很很舒服,开心,可是我想要一直在这个点上维持着
一直想:就像灰姑娘不穿上水晶鞋,我不想脱,我永远都想穿着水晶鞋
因为那个自己看起来闪闪发光,我喜欢那样的自己,不喜欢脱了水晶鞋以后自己的样子
就是自我接纳不行,自卑,没有充足的自信心,自尊的支撑点建立在了外在事物的追求上,或者是表面的事物上,而没有建立在内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我对我自己怎样都喜欢,我怎样穿着更舒适,那么即使脱了裙子。另一个我,我也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
家长:
我老公总说我给孩子的自由度太大了。
因为我一直有听你的情绪课,我一般都会让孩子自己选择
老师:
那就是不存在争夺主权的问题
孩子本身对自我的认同,对自己的接纳,对自己的自信心是不是不足
家长:
我是觉得有点
老师:
这肯定有,你跟我学,你应该知道,所有的孩子天生自卑,来到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到了六个月到一岁的时候,他开始进入一个特别的一个阶段
发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开始有些痛苦和挣扎,而且发现本来以为自己是全能的神,脑子一想一哭一发声音,直接奶嘴主动过来,直接就有人抱我
后来发现自己不是神,所以有一种从圣坛跌落的感觉,任何事情都要靠着大人养育,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孩子的自卑就开始出现了,而且越来越自卑
那么养育人就是不断的强化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孩子感觉我有的时候是可以的
我有的时候可以通过努力尝试,可以就越来越好,帮孩子去提高效能感
但是你看你的孩子四岁左右,所以基本上他她还处在一个比较自卑的阶段上,还没有说到了,比如说78岁10岁,越来越多的正确认知自己,有独立的意志,开始读了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人物,包括看到了很多偶像,有自居效应
她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排除争取主权,其实是比较自卑的,但是她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了某一个点,让她感觉好像,那个样子的自己我很喜欢,对不对?我特别喜欢穿上那条裙子的我。穿上那条裙子,我感觉我自己特别好看,世界上最棒的人,我觉得那样的我闪闪发光的,我觉得那样的我更有自信
家长:
那个好朋友开玩笑就说了一句:今天你妈妈不来接你了,你去我家,然后我家孩子就特别伤心,就崩溃了,那一次
那天没拿裙子,就是对的这个小朋友发火
我跟孩子说:不会的,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
还有那天周末在公园也遇到了那个朋友,人家拿糖给她吃,她非要别人西瓜味的,就哭,我跟她说:那是别人的,别人给你吃什么,你就吃哪个哦,你想要西瓜味的,妈妈可以给你买
老师:
你一直没有共情,你是盖住了她的情绪,
你是在转移注意力。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哭,家长就会说:你看,小鸟在叫,小鸟在叫。这种转移方式。
然后还有一种呢,就是类似你这样,
那这样,妈妈给你你买一条行了吧,咱们买一条就不哭了好不好?
就是你的情绪,现在的这个情绪还不好,它不是个好东西,它是一个这个可怕的怪物。咱们要赶快用别的东西把它去掩盖住
我给你买一条裙子,你就别哭了,我们赶快把它关起来,你是在选择去盖住,其实是逃避或压制你女儿的情绪
家长:
是的,我一着急就给忘了,还有就是她跟他那个同学发生这件不愉快的事之后,在幼儿园,就是刚才那个同学说了一句,她就不去理人家或者去挑人家身上的问题
老师:
这就是攻击性,正常的,要把情绪转化了。
她不这样的话,她的心里一直有那个东西在。
你其实没有真正的帮女儿真正的去转化情绪,什么是转化,咱们就说这个例子
比如说:你见到女儿
她说:小朋友说你今天不来接我,让我上他家去住,然后就生气哭
你说:小朋友说妈妈不来接你,让你去他家住,对吗?让你到他家里去住,所以你不想去,对吗?
然后孩子这个时候开始哭。好,那咱们说等待和陪伴,可以让她哭一会儿,闹一会儿,然后接下来慢慢冷静下来,我们要去问她
你说:那小朋友这样说的时候,你是不是害怕妈妈真的不来接你,对吧?
或者说他这样说,你怎么那么生气,是真的以为妈妈不来接你了,你是怎么样一个感觉?说一下。
让孩子针对这个事件本身做出情感的表达
比如:裙子。
孩子说妈妈你带的护裙子了吗,
你说:妈妈没有带,那我们回家去换好不?
孩子说:我不要,我就要现在换
那么这个时候共情
你看,很生气哦,你以为我带了,但妈妈没有带,然后你特别生气
你都是直接绕过去了
他小伙伴那个事也是的,被你压下去了
所以孩子有情绪呢,就慢慢的压在心里,你的方法可以让她短暂平静下来,这不是情绪的教养
情绪教养是什么?
我不要你短暂地安静下来,除非孩子生病了,只要是不生病,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哭一会儿,哭一会儿我陪你,但是哭闹结束后,我们必须回到那个点上,那个刚才让你哭,让你闹,让你生气的点上,我们得回到那个点,然后我们去说这件事情
你当时的那个感受,你把它说出来,你把它解读出来,孩子有解读情绪的能力之后,这个在心理上叫做心智化
也就是把情绪用词汇给它标注出来以后,那么这个孩子下次再用类似的情绪的时候,最起码看到我这里理智脑那边就会说一句话说,现在这难受的感觉叫什么来着,对吧,就是为什么给弄得这么难受来着,一边哭一边会想,这是伤心,这生气,那么慢慢地,他就容易恢复理智,理智脑就可以开始对情绪进行处理
比如裙子的事情,因为什么事情,我特别生气,那我接下来怎样让我自己没有那么生气,问我自己生气的点?
我现在是因为不能穿厚裙子生气了?
我现在是因为那个小朋友说的那句话,我生气,我怎么样去让我就不那么生气了,这个事情,因为这是我的情绪,我怎么去解决,这个叫转化
那接下来就是你可以跟她去说
你这样说真讨厌,我以后不跟你玩了,这是攻击性发出去。
还有一种我可以去涂鸦,一种我可以去跺脚,还有一种我可以使劲的大声吼叫等等,让孩子找一找方式,这叫转化。
也就是在这一件事情上,你要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情绪认知和处理过程。
咱们不是让孩子一天到晚,所有的事儿我们都要去一二三四六七八九十处理完,那肯定不现实,也没有很好的效果,孩子会觉得这个每天在流水线上转一样
那么,比如说,像你觉得今天孩子有三次情绪的燃点,其中一个燃点,你能够像我刚才说的,完整的给人家处理一次
让孩子说出来说:对妈妈,当时你不拿这个裙子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生气,我觉得你应该拿,你不拿,我不能穿裙,就不能做世界上最漂亮的人了,不能让别人看到了,所以我特别伤心,她如果能完整的处理完,最后说出来。那么你的孩子的情商才会开始往上涨
家长:
孩子不想聊怎么办?
老师:
可以一个星期做一次情绪小游戏
这个星期发生的事情当中,哪件事情让你觉得最开心?哪件事情让觉得最生气?两个事情分享一下,她去这个分享的过程,是不是要复盘
家长:
但我一跟她聊烦恼的事,她就会避开
老师:
她跟你一样,因为你一直就是这样回应她的,她知道我说出来后,妈妈等着我的是什么,我知道你接下来又要说这样那样这个是不对的,这她不想听。其实孩子是已经感觉到了你在用你的意志去强加给她
站在她的立场上,她会跟你说的
亲子有效沟通,多倾听,让孩子多说
裙子事后复盘
妈妈当时感觉挺失落的,然后心里跟堵了石头一样。我当时没想到你要这个裙子,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当时是不是也是这样?你当时有没有像堵了石头一样?你当时是不是觉得对我很失望,还是说,你感觉心理上很失落?还是说就只剩生气了
就这样去聊你的感受,我的感受就到这个层面,就可以孩子去认知到那个层面,我当时是有感受,也有情绪。
孩子说,对呀,我当时不能穿那个裙子
因为穿上裙子能做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对吗?那妈妈想知道脱了裙子你是谁?不穿这个裙子。你是谁呢?你觉得你是谁?
你也可以问,那这个事情,你看,你当时哭得那么伤心,说明对你还挺重要的。
那咱们下次怎么做才能防止这个事情发生?下次你能不能提前告诉我你要穿?你能不能提醒一下我?或者下次妈妈忘记了这个事情的时候。你看,我怎么说你才能开心一点
就很多的时候就集中在孩子那儿就行。
不用说我要怎么正确
就是你的感觉,她的感觉,怎么办
还有就是那个好奇心,你穿上裙子就是最漂亮的女人,那么不穿你是谁?就这样聊一下,就像你跟闺蜜聊天,就是放松下来,你把重心放在哪
我告诉你,放在孩子表达感受上,而不是放在这个事情怎么处理是对的上面。
不是任何事情,尤其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处理事情,没有什么是对,什么事叫绝对的错
咱们不要说,应该让她去向对方道歉,应该让她觉得不穿裙也自信,应该应该……
所以你这个过程中你有太多大人的绑架在那
就是这个事,我应该让孩子意识到12345。没有什么是完全正确完全错误。
其实这个说你当时是怎么了,我怎么了
你哭成那样,我当时也很自责,或者我当时也挺失落的,我当时懵了,我当时给你吓到了,那么生气,我应该记得这个事的
家长:
孩子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记仇
老师:
这就是正常的反应,这个叫发出攻击性,也就是我产生了攻击性,我得发出去,不然就在心里很难受
能发出去,找谁发攻击性。这个目标定在谁身上上——好惹的人,肯定是第一个。
我找了他,我对他发了攻击性,我去打了他,我想看看他会不会还手,对吧?这是第一个目标和目标人群
第二个呢,就是之前我跟他之间发生过问题,我没机会去把当时那个事找回来,我现在找他估计行了,去发泄出来。
第三个就是正好现在你正跟我冲突着,我之前的气我心里难受,正好撒在你身上。
这孩子找了找目标人群,找这几个
所以你看整个过程中,孩子,发现情绪这个方式,看起来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成年人也用,就像你有的时候会选择孩子的某个点,然后开始絮絮叨叨一样。很可能这个点不在孩子身上
比如说你老公说你是不是给他太多自由
这个东西压在你心里,对吧?所以当孩子一旦出现这个事更出格的时候,你心里就开始焦虑。所以你想用最快的速度让你女儿知道这样不好,那样不合适,赶快把行为改正回来,证明妈妈没错。
明白了吗?你也是一样,只是你攻击性的方式不太一样。
她是四岁的孩子,她的攻击性就是直接抢对方玩具,直接发脾气,直接把地方推倒。
你的方式就是转化了一下,包装了一下,把你的东西变成那个温柔的说教和控制。
所以我们说:当人有了情绪,要及时去觉察。并且进行了一个自我的反思。
老公今天说我给女儿的空间太大了,导致她奇奇怪怪。
那他说这个事的时候,我当时是什么感觉?
我当时觉得心里有委屈,
我当时心里也有自我否定,觉得可能真的是我的错。
我当时还有种感觉说:想要自我证明,希望他认同我,我在努力的学习育儿,你都不学,你现在就来指责我,对吗?我心里会有委屈,也希望他认同。
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对不对,咱们可以记下来,可以把它写下来这个反思一下。等等,就是处理一下
转化情绪地方式有涂鸦,瑜伽,做饭,收拾东西,等等,找到适合你自己的
你的卡点不是在裙子上,而是在情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