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安全感的触发,也就是让人们产生一种安全感稳步上升的体验,可以帮助人们产生更强的安全感。
一旦你身边出现了一个或多个这样的人,就应该尝试着将他们与人相处的模式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图式:包括他们说话的方式;在不同情形下的反应;他们的关注点和忽略点;在伴侣情绪低落时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在生活与亲密关系之中的大体形象概括。比如下面这样:
“当我与经理的意见不合时,我会非常直白地表达出来。他会对我的意见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与我探讨这件事,而不是与我针锋相对。”
“我最好的朋友约翰和妻子劳拉,总是鼓励对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当劳拉决定离开律师事务所,投身于社会工作时,即使这意味着家中经济负担大大加重,约翰还是头一个向她表达了祝福。”
我们与宠物的相处模式,也能够为我们的亲密关系提供一些启发。即使我们的宠物有很多陋习,但我们还是会无私地宠爱着它们。事实上,我们与宠物的相处模式,正是生活中安全型相处模式的绝佳范例。我们对于宠物的态度总是充满着安全感,不会担心它们故意伤害。即使它们乱吃东西,或是把家里弄得一团糟,也不会过多责怪。依然会在回到家时给它们一个亲密的问候,即使在外面经历了糟糕的一天也不会迁怒它们,总之,我们会对宠物们,给予无条件的爱。
依恋风格虽然稳定,但也是可塑的,因此安全感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当新的顾虑、不满和冲突出现时,我们就记录下这条新的信息。这样做能够让我们渐渐打破不安全的范式。但是,安全感的建立不仅仅是解决亲密关系中遇到的问题,也与两人的共同乐趣有关。
一旦安全感建立,对于亲密关系中的两人就形成双赢局面:焦虑型的一方,可以获得一心渴望的亲密感,而回避型的一方也可以享受到更多独立性,满足自己的需要。
亲密关系的不协调,对于非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一方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他们将长期处于被回避型一方抗拒的状态。
跟回避型伴侣在一起,就会长时间体验到抗拒和疏远。刚开始体验到这种疏远策略时,回避型人群的伴侣们会归咎于自己,甚至坚信对方要是换做和别的人在一起,就不会这样做了。相比自己,对方更愿意和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会开始感觉自己丧失了吸引力,变得一无是处。
当你认识到伴侣长期的撤退策略、保持距离只是寻找舒适区的一种方式,不管对谁都是这样的时候,你就不会在关系中出现任何问题时,都把责任归咎于自身了。
虽然回避型的一方显得更加从容,但冷漠并不意味着安全感。回避型人群不断地压抑自己的亲密需求,却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愉悦感的骤降。与此同时,他们会将自己的不快乐,归咎于伴侣头上。
在亲密需求相左的情况下,换个角度,选择改变自己的期望,在自己可以容忍的范围内选择降低期待,可以有效地化解冲突。学会接受对方的一些局限,选择一些实用的生活策略,选择改变自己的心态,进而达成相对和谐的局面。
焦虑型与回避型的人之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一旦走到一起,却又难以为继。一旦妥协失去了原则,依恋冲突会致使关系不断恶化。
当焦虑——回避型伴侣的冲突和伤害成为了常态,彼此都很难改变时,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了断这段关系了。
《关系的重建》阿米尔·莱文 蕾切尔·赫尔勒 | 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