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这篇文章的提要、结论,会觉得这结论完全是不言而喻的。但仔细阅读完整篇文章才知道,看似人人都知道或都能理解的习得事实,仍然需要证据证明证实它。本文就是通过实验证实结论,用理论解释实验现象。且本文所设计的实验方法也令人信服。
引言
很多已有研究认为近义词是重难点,教师把重点放在近义词辨析上,少有研究提及可以利用近义词来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前人的外语二语研究有一些实验,证明目标词与具有意义联系的词之间的关联,这些词对目标词的启动具有显著作用。
前人有研究证明,通过已掌握的近义词来学习生词对于词汇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但已有研究并没有深入探讨哪类近义词更有效促进。汉语中大量近义词大致分两类:同语素的和不同语素的。
本文的问题是:两类近义词相比,是不是同语素的比不同语素的更容易掌握?不同汉语水平、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学习这两类近义词的时候是否表现不同?
研究方法
实验问题:
问题:1 同素近义词的学习难度是否小于异素近义词的学习难度?
问题:2 日韩学习者和欧美学习者学习两类近义词时是否有差异?
问题:3 初级和中级学习者在学习两类近义词时是否有差异?
实验设计
三因素2X2X2混合实验设计。
词语类型(同素和异素),是被试内因素。
语言背景和汉语水平(欧美和日韩,初级和中级),是被试间因素。
被试
127名,10名先导。117名正式(初级57名,日韩28人,欧美29人;中级60人,日韩30人,欧美30人)
实验材料
40对双音节近义词作为备选,20对同素,20对异素。
请3名老师和5名学习者(不参加实验)判断,确定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词。
请3名日韩双语者排除出同形词。
最终确定出20对近义词(同素与异素各10对)作为正式实验用词。每对词,一个是认识的,一个是不认识的(即:目标词)
实验材料编制:
20个目标词生成20个句子。
20个句子按照句长、句中其他词语的难度、目标词上下文语境的强弱等因素进行了匹配。每个句子下设3个备选选项。其中一个选项是可以被替代的近义词,即正确选项。其余两个为干扰项。备选项与句中目标词词性一致,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同语素。可能是正确答案,也可能不是。
所有选项都是被试认识的词汇。
10名学习者参加先导实验。并对学习者进行访谈。先导实验和访谈结果都证明,各干扰项有干扰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对每位被试成绩进行统计。正确1分,错误0分,满分20分。
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表中括号内为标准差,SD.
主效应
词语类型、语言水平、语言背景的主效应
词语类型主效应显著。同素的显著高于异素的,说明近义词类型影响近义词学习效果。
汉语水平主效应显著,中级的显著高于初级的,说明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影响近义词学习效果。
语言背景主效应显著,日韩的与欧美的,两类学习者学习成绩差异显著。
交互效应
词语类型与语言背景之间交互效应
交互效应显著,说明不同语言背景学习者在学习两类近义词时表现有差异。
无论日韩还是欧美,学习同素成绩都高于学习异素的成绩。
效应分析还表明,日韩的学习同素的成绩高于欧美的学习同素的成绩。
但学习异素的近义词,欧美的成绩高于日韩的成绩。
词语类型与语言水平之间交互效应
初级水平,同素成绩现在高于异素成绩
中级水平,同素也高于异素。
但从F值来看,中级的显著水平要比初级水平高,说明到了中级阶段,语素的作用力比初级阶段有所增强。
语言水平和语言背景的交互效应
交互效应不显著。
说明不同语言背景学习者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近义词学习成绩都随之提高,日韩与欧美学习者提高的幅度没有显著差异。
三者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
讨论
1 共同语素对近义词学习的影响
”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
学习负担
干扰
2 不同语言背景、语言水平留学生语素意识的差异
学习者语素意识发展的不同步性与其母语背景紧密相关。
3留学生汉语心理词典近义关系网络的构建过程
激活扩散模式
结论
本文通过实验,证明了语素因素对留学生汉语近义词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留学生汉语二语心理词典的构建过程中,试图通过共同语素来组织建立近义关系,这种构建策略对近义词学习具有双重效应。
从积极方面,在共同语素的版主下,同素学习难度小于异素。
从消极方面,共同语素会产生干扰。这种干扰作用对不同语言背景的影响力不同。日韩受到的干扰强于欧美。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对两类近义词应该区别用力。若一个新词与已学的某个近义词具有相同语素,可充分利用共同语素引导学习者建立新旧词语之间的联系。若新旧词之间不具有相同语素,应该着重从语义入手,通过释义法、语境法、替换法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习。
同时,在教学当中,特别是针对日韩学习者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对那些词性相同且具有共同语素的词语进行比较分析,以免学生混淆。